第514章 ,此生无悔入华夏,采访结束(1 / 2)
第514章 ,此生无悔入华夏,采访结束
二姐抽查一事,李恒偷懒经常被打一事,把采访现场逗得大笑,气氛爆炸好。
女主持人问:「你几岁开始学会偷懒的?」
李恒自嘲回答:「偷懒是刻在我骨子里的本能,记事起就会了。不过躲到书房看书,
大概是二三年级开始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笑完,现场观众又被他的高级幽默感给逗笑了。
主持人算算:「那就是说,从八九岁起,你就开始看书,一直看到现在。」
李恒回答:「对。」
主持人问:「这些年一共看了多少本书?」
李恒回答:「记不清,反正我老爸书房的书全被我祸害了一遍,有些有趣的,我甚至会去翻第二遍第三遍。」
主持人惊讶:「那可是1000多本,全看完了?」
李恒点头:「全看完了,我现在庐山村的书房也有1400多本藏书,也看了一半有多。
北听到这话,主持人呆住了!
现场一万多人全都给呆住了!
此时此刻,他们终于明白过来了,终于理解了,为什麽李恒能成功?
为什麽他小小年岁能写出四本佳作?
除了才情和超强天赋外,根源就出在这,出在这丰厚的积累。
过去好几秒,主持人才说:「你让我想起爱迪生的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天赋和99%
的汗水。你真的很了不起,在这个年岁能读完这麽多本书,难怪你能取得巨大成功。我想普通人,穷其一生也不会读这麽多书。」
众人很认可这话,缓过神的大家纷纷鼓起了掌。
偌大的相辉堂迎来了一波久久不能平息的掌声。
主持人问:「你在音乐上的成就,也是这样日积月累吗?」
李恒点点头:「音乐主要靠灵感,我小时候经常跟邻居一大叔去山上放牛,他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吹拉弹唱都会,红白喜事都会请他撑场面。
而放牛嘛,把牛往山上一赶,其他时间就基本在玩了,只要牛不跑去别人家田地里吃菜吃庄稼就成。因此时间多,我也跟着慢慢学会了笛子丶二胡丶唢呐等乐器。」
主持人问:「几岁开始学的?」
李恒回忆一番:「这个就更早了,五岁就开始上山了。」
主持人错:「5岁?没听错吧,5岁我想很多人还在想着怎麽玩丶想着怎麽吃零食,
你就要放牛了?」
李恒回答:「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在我们村里比较常见。不过我偷偷告诉你把小孩子送去山里放牛的,基本上就是为了占点便宜。
我记得我第一次跟邻居大叔以及其他人上山时,邻居大叔对我妈半真半假大吼了一句:田润娥,你这算盘打到屁眼心心里面去了,这么小的孩子上山,我是既要帮你放牛,
还要帮你照顾孩子啊!」
「哈哈哈—!」
底下爆笑,又是一波掌声。
主持人也笑了,好奇问:「你妈妈是怎麽回答的?」
李恒回答:「我妈说:你现在帮忙照顾下他,以后等你老了,他就会帮忙照顾你。
这话算是我们村的老传统了,一般年轻时候,大人照顾小孩居多。等小孩长大了,那些大人也随着时间老了,然后上山放牛,老人基本就在山里找一块大石头坐着不动,都由我们去折腾。算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模式,农村人的朴素智慧。」
大家听得感动,又是一波掌声。
这回连台上一众领导都自发热烈鼓起了掌,能从这只言片语里脑补出农村人的讨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丶以及那幅嬉笑怒骂的和谐场景。
主持人问:「所以你音乐才华就是从放牛积累的?」
李恒点头:「差不多。就像这张纯音乐专辑,就是我从库存中拿出来的。」
主持人问:「不是一而就?」
李恒摇头:「某个片段和一首曲子能靠灵感一而就,十首曲子我做不到。」
主持人问:「现在这张纯音乐专辑经受住了市场检验,卖的非常火爆,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全世界,广受好评,中华儿女都为你骄傲。我能不能问你一句,你用了多少库存?」
这个问题大家都想知道,翘首以待,上万双眼晴一眨不眨盯着李恒。
李恒几乎没怎麽犹豫,回答道:「不好讲,我很多记载片段没去认真整理。要是再花时间整理的话,多的不敢保证,但再出一两张专辑是绰绰有馀的。」
「哇噢!
,
「我擦,这麽牛逼!」
「这是我偶像!」
台下观众沸腾了,人比人气死人,什麽叫天才?
这他妈的才是真正的天才啊!
主持人同大夥一样,听得热血澎湃,问:「我想大家都很乐意花钱去购买你的专辑,
什麽时候再整理出一张来?」
李恒摇了摇头:「不知道。」
主持人急问:「这麽大的事情不知道?」
李恒如实回答:「我现在手头上的事很多,我的重心全放在下一本新书上,精力有限,没办法做到兼顾。」
主持人敏锐问:「下一本新书?你又有思路了?」
李恒回答:「一直就有,在脑海中盘桓很多时日了。只是很多细节需要查资料去填充,自前还没完全准备好,还无法动笔。」
听到这,主持人叹口气,面对观众:「你们能体会我此时的心情吗,我都有点不想采访了,太牛了!太厉害了!太打击人了!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犹如鸿沟,我感觉我这30多岁白活了。」
观众一边大笑,一边感同身受。
不听不知道,一听细极思恐,李恒虽说非常努力,但其满腹才情才是成功的关键。
主持人问:「下本书什麽时候开始写?」
李恒回答:「目前还不好讲,要等准备好了再动笔。」
主持人问:「新书是什麽题材?还写乡土文化吗?」
李恒笑笑:「先容我卖个关子,保密一段时间。」
主持人跟着笑,又问:「那你对下一本书有什麽展望?觉得能超过《白鹿原》吗?」
李恒还是摇头:「故事梗概应该不错。但真正能写出什麽水平,要看我到时候的发挥。」
主持人说:「你很谦逊。」
李恒眨巴眼:「我也想豪言壮语呀,但我也怕被打脸。老师经常隔一段时间就会让师哥来庐山村传话:让我慎言慎行。希望我不要自大自满,能保持平常心。」
主持人看向巴老爷子,「巴老先生真的很用心了,您对李恒满意吗?」
巴老先生笑着颌首,拿起桌上话筒回应:「非常满意,如今他的水平已经超过了我这老头子。」
「喔!」
台下一片惊呼!
巴老先生是什麽水平?
在文坛是什麽地位?
是个人都清楚。
竟然当着这麽多媒体记者的面丶当着这麽多人的面亲口承认:李恒的水平高于他。
这是何等的赞誉啊!
只此一句就胜过千言万语,无需多言!
女主持人对李恒说:「我能听出来,巴老先生非常自豪,对你的期望很高。」
李恒低调表示:「我会继续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失望。」
作家的事和音乐方面的积累都通过一问一答的采访方式给了外界完美诠释,揭开了神秘面纱,让大家能清晰地丶活灵活性地重新认识李恒。
接下来又聊了一小会后,新闻发布会正式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主持人首先点了新华社的记者。
记者问候:「李先生你好。」
李恒礼貌回答:「记者朋友你好。」
记者提问:「尽管《白鹿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社会上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白鹿原》太过露骨丶大胆,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这样的书不应该流传于世。
但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名家丶教授和评论家非常推崇《白鹿原》,认为这书写出了民族史诗,是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宏大作品。是一部开天辟地之作。
对此,你怎麽看?」
这问题很犀利,很刁钻,而且是新华社记者提出来的客观问题,不好随意打太极回避。
而且新华社记者提到的「有人」,明眼人都知道是指那位在文坛地位很高丶有很大话语权的黄先生。
大家都替李恒担心,凝气屏息,想知道他会如何回复?
李恒把话筒放到嘴边,缓沉道:「说我露骨丶大胆和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我没什麽好话可说,送他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不,我还送他一句:何不食肉糜?
伟人都说过,要多出来走走,多出来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作为文人,
职责之一就是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我的人生信条就是耕读传家,连事实都不敢面对,谈何创作?
我写《白鹿原》就是要将那些隐晦的丶难以诉说的事情全部展现出来。」
这话一出,整个相辉堂安静了十来秒。
随后就迎来一阵阵吆喝声,和如雷掌声。
「好!好!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