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4章 军情分派(2 / 2)

加入书签

「此人怎会来此?」曹真又问。

董昭嗤笑道:「老夫和大将军知道的同样多,大将军还是自去问陛下吧。」

几人入内各自行礼入座,曹真开口问道:

「陛下,方才从书房中出去那人可是管辂?此人怎会在此?」

曹睿双手从桌案上捧起一本手抄的纸质书来:「管辂来寿春给朕献书来了。写了两年,上月终于写好了,故而朕叫他过来交给朕。」

「不知管辂有何高作?」司马懿脱口而出。

曹睿笑笑:「寻常经义管辂并不甚懂,但他素善占卜,深通周易,故而朕让他写了一篇讲解周易和占卜的书籍。」

「周易六十四卦,占卜要用何法,每一卦当作何解,终归是有依据丶而非信口胡说的。朕已命管辂将他占卜和解卦的知识记录成书,都在这本《周易通灵诀》里了。」

「司空可以看看。」

曹睿都把手中之书给举起来了,司马懿见状也只好上前行礼后接下,大略翻看了几眼之后,又递给了陈矫。

刘晔此时开口说道:「禀陛下,吴国水军浮海北上,四日前进犯东海郡利城丶朐县两地,贼兵至少有四丶五千人,不可尽知。徐州刺史薛悌已经从下邳督州郡兵五千往东海郡郡治郯城去了。」

按照朝廷法度,州刺史只负责民事,军事由各郡都尉管辖。但在遇到贼寇或者外敌之时,可以自主开展防御。薛悌此番领五千兵去东海郡,就是依照这条规矩来的。

曹睿听罢,冷笑一声:「吴兵自海上来了?朕还没找孙权的麻烦,孙权却又来挑衅。此前吴兵浮海来攻过吗?」

刘晔回答道:「回禀陛下,这是吴军首次从海上来攻,并无先例。」

曹睿又问:「那大魏以前可曾有过与海上来敌对战之事?」

刘晔拱手道:「如吴国这种入寇并未经历过,唯一相像的只有两件事情。」

「其一,建安初年之时辽东公孙康派将领柳毅浮海来攻青州,取了青州东莱丶北海二郡沿海之地,后来在建安十年的时候,武帝遣张辽击破贼兵,收复失地。」

「其二,张合丶乐进丶李典三将在建安十一年时征讨青州海贼管承,将其逐出陆上。管贼据称居于海岛之中,再未归返。」

刘晔拱手:「陛下,历来大魏与海上来敌或者贼寇作战只有这两件事情。到了黄初和太和年间之后,更是无有此类事情发生。」

曹睿敲了敲桌案:「既然薛悌已经率下邳兵去了,五千步卒加上东海郡的两千步卒,想来应付一二也已足够。不若从寿春再派些骑兵过去?」

曹真拱手问道:「若论骑兵,如今大魏中军皆随陛下来到寿春左近。臣以为派个三千丶五千骑兵也就足够了,再多无益。」

董昭在旁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事端还不至于动用中军。不若命虎牙将军夏侯献领扬州外军骑兵前去御敌,也已足够。」

「臣以为,让其率五千骑兵过去足矣。」

曹睿点了点头:「那就按董公所言吧。」

刘晔在旁说道:「陛下,臣方才与大将军和董公说过心中一则猜测,中书隐侍郎曾说吴国有一偏将唤作唐咨,就是黄初六年利城县叛乱时逃亡之人。此番吴军入寇利城,如此巧合,定然与此人有关。」

「管他唐咨又或是谁,就算孙权本人来了又有什麽干系?」曹睿冷哼一声:「不过既然孙权第一次跨海来攻,那麽之后也定会有二次丶三次。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诸卿,该如何应对这类为好?」

曹真开口道:「陛下,眼下徐州的兵力都在彭城和下邳两处,东海郡以及广陵除淮阴外的各城尽皆守备空虚。臣以为莫不如在徐州沿海诸城各自屯兵以作守备,以免再有此番利城和朐县的临危之事了。」

「臣以为不可。」陈矫拱手发声,众人的目光也都聚在了他身上。

曹睿起了几分兴致,笑道:「陈卿有何建议?」

这还是陈矫入阁之后,在书房议政中的第一次发言。

陈矫道:「陛下,臣家籍贯广陵,少时对海盗之事就颇为了解。海上入寇,仅仅在城中驻防用处不大。若贼兵大起,城中军队又不得外出,只能坐看贼军抄掠乡野与百姓。」

「那当如何?」曹真肃然看向陈矫。

「大将军所言的思路是对的,守江应当这麽守,只不过在海边不适用罢了。」陈矫朝着曹真略微拱手,又看向皇帝:

「陛下,若要从海上长久御敌,臣以为只有两法。」

「说来!」曹睿指了一指。

陈矫道:「要麽将海边百姓尽皆向内陆移居,使海上而来的贼兵不得掳掠。要麽就派水军在海上与之主动交战,使其再不敢来!」

「大魏水师都能航行至倭国了,在徐州海边驱逐吴船,想必也非难事。」

「刘卿,水军可以出动多少?」曹睿看向刘晔。这般具体的细节,还是要问事无巨细统揽枢密院事的刘晔,曹真丶董昭二人对这种技术性的细节未必清楚详尽。

刘晔想了一想:「陛下,臣以为不若派出乙型艨艟二十艘前往即可,需要约三千水兵。海上宽阔,与大江不同,难以遇上和接舷作战,努力将其撞击驱逐便是。」

曹睿微微点头:「那好,就这个数字吧。传旨,令楼船将军曹植督水军即日沿淮水东下,再令虎牙将军夏侯献两个时辰后率骑兵出发,不得有误!」

「遵旨!」刘晔躬身行礼,众臣子也纷纷站起行礼。(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