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上映(2 / 2)
陆严河问:「导演,那我要演得比较松弛一点吗?」
「不,不用。」万人亥马上摇头,「你和商老师的角色,第一部已经定型了,突然改头换面很奇怪,事实上,我也很抱歉,第二部的基调对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第一部你们两个角色的整体基调是壮烈而沉郁的,到这一部,你心中有着阴影,无法释怀,而商永周大仇虽然得报,但遗憾也永远在心里,这样的底色,不能让你们去主动做修改。不过,贾龙老师的角色一登场后,剧本里面就写得很清楚了,他本身浑不吝又满口胡说八道的风格,会不断地冲淡你们两个人身上从第一部带来的沉重气息,你们这个时候稍微做一点第一部的保留,不那麽快地被他同化感染,那种对立,其实反而会给出更好的喜剧效果。」
「至于其他的角色,也是一样的。」万人亥说,「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以第一部的印象,来约束你们的表演,你们是全新的人物,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背景,这是对第一部世界观的拓展,你们应该要演出这个世界观的庞大和丰富出来,要跟第一部不一样。」
刘贺点了点头,说:「我这个副城主,满肚子阴谋诡计,但外在的呈现就是一个城主的舔狗,最主要的底色是,我空有野心,却只有小聪明,本质是愚蠢的。」
「对。」万人亥点头,说:「刘老师,我就是希望你这个角色能呈现出这样的特质。」
「那其实我就比较标签化了,我就是一个实力强大但呈现的外在是一个很憨厚的人。」程石砚说,「嗯,我自己还想再加一个小设定,会让这个角色更讨喜一点。」
「什么小设定?」万人亥问。
「女儿奴。」
「这个可以。」万人亥马上眼睛一亮,「加得好。」
……
这就是《焚火2》的创作氛围。
虽然是一个商业特效大片,故事结构本身也比较普通,但是每个演员都在努力地在这个框架下,用自己的方式,给人物丶给电影增加光彩,让故事的逻辑更自洽。
其实,任何一部电影的剧情,要想挑刺的话,都一定可以挑出刺来。
但是,演员是可以用自己的表演去赋予角色魅力,赋予角色滤镜,让观众下意识地忽略那些BUG的。
比如《无名之辈》里的任素汐。
一个正常的瘫痪之人,其实是不可能像她那样说话的,但剧本就这麽要求的,而且,她如果不能以那样的形式呈现的话,她这个角色就没法儿演了——人物功能完不成。
事实上,任素汐的表演却让每一人都相信了她的角色,忽略了客观上的问题,发自内心地为她感到心疼。
另一方面,章宇和潘斌龙饰演的抢劫犯也是。本质上,他们两个人的表演,是一种戏剧化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的表演,尤其是上药那一段——
可是,演员信念感够强,演得够到位,那麽让人爆笑的一个段落,回想起来,竟然会让人觉得如现实主义一般的真实。
这是表演的功力。
这也是表演的作用。
《焚火2》里,其实就是需要演员们给出这样的表演。
-
事实上,《焚火2》这部电影最好的丶最让陆严河期待的几场戏,也是剧本里体现不出来的。
比如一场「打群架」的戏。
他们几个人潜入黑风谷,在营救女孩的时候,被女孩「背叛」,叫来了黑风谷的守卫,双方打作一团——
但这不是动作片,也不是武侠片,这是一个术士世界。
这一段,万人亥的剧本都不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的,而是分镜草图。
在分镜草图里,这场「群架」打得那叫一个异彩纷呈。
每一个人出手都是一个不同的术法,每隔几个术法的特写镜头之后,就会是一个大全景。
大全景里,少则四五个丶多则七八个不同的术法同时施展出来,就跟「放烟花」似的。
最重要的是,因为场面的紧急,这一次他们施展术法的同时,每个人都还有自己的动作戏。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千变万化,炸锅一样的精彩。
这是陆严河特别想要拍的部分。
-
本来,陆严河是准备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前请个假,去为这部电影站台,做一下宣传的。
结果,偏偏就是这两天,赶上了拍其中一场「群架戏」。
这种戏,一拍就是四五天,甚至十几天。
陆严河当然也可以请假,剧组不会不答应。
但是,他一请假,就势必会影响到剧组的安排。
陆严河也不想影响大家。
《那些年》那边,也不是非他不可。
纠结再三,陆严河放弃了请假,决定老老实实待在剧组里拍戏。
他只能发了一条微博:好遗憾,人在剧组,不能第一时间到影院看《那些年》,如果说《情书》是一个人夜深人静时候的怀念之书,《那些年》就是走在人头攒动的街道上,忽然看到几张似曾相识的面孔,那一瞬间被光阴万箭穿心的惘然之意,青春啊。
-
青春啊。
《那些年》是一部爱情电影,但也是一部青春电影。
四月份《活埋》卖出了4个多亿的票房之后,李治百再次带着一部电影来征战票房了。
当然,《那些年》可不是靠李治百一个人扛票房。
男二号,李跃峰,女一号,严令羽,女二号,萧云。
除了严令羽在《暮春》之后有些「销声匿迹」了之外,李跃峰和萧云,都是当红一线。
一部青春爱情电影,能够集结这麽多的当红明星,也就《那些年》了。
事实证明,明星效应迭加青春爱情这种主流商业题材,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商业数据——尽管也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数据,往往无法持久。
但是,谁知道呢。
《情书》能在跳起来的话题营销下,爆出10亿+的票房,《那些年》的商业性更高,谁知道会创造什麽样的奇迹?
而且,《那些年》在这个时空赶上的是一个票房天花板被捅到了数十亿的市场。在原版上映的那个时候,市场远远没有这麽大,主演的演员,也全都是当时不知名的演员,全靠电影的口碑和社会话题效应在带票房。
陆严河这根金手指的作用,就是知道什麽样的故事会受到观众的喜欢,然后,用市场认同的元素来武装他们,为他们保驾护航。
六月底,《那些年》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五上映。
首日票房3200万,勇夺第一,次日,周六,票房飙升,拿到了4800万,周日,票房滑落,回到3400万的位置,首周末三天,一共拿了1.1亿的票房。
跟《活埋》的首周末票房相比,似乎弱了一截。
但是,灵河仍然发了票房庆祝的喜报。
大家一点都不着急。
因为,陆严河说过,这部电影,首周末全靠明星效应和前期预告片来卖票,只要稳住排片,不被人抢走排片率,后续电影话题一发酵,青春爱情题材的优势才会爆发——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一个话题,悄然进入了各个社交平台。
一则则「追求的故事」「分手的故事」「遗憾的故事」,如傍晚的大雨,大珠小珠,洒满了网络这座大海。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跳起来安排的软文。
这样的故事,不需要找写手写软文,只需要找编辑,来汇总,来推广。
一篇叫《真正喜欢一个人,是在她嫁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坐在台下衷心祝福她》的文章出现了。(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