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气候改变(2 / 2)
从观景台上,可以一览无馀地俯瞰这艘货柜船。
邓文奎笑着说道:「这有史以来,第一艘进入黄河的万吨船。」
一旁的白声远拿下防雪盲的墨镜擦了擦:「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多,不过老邓,现在万吨船可以开到哪里?」
邓文奎想了想脑海中的一些资料:「嗯…现在可以开到豫南省的商都市码头,商都码头以上的黄河河道,目前只能通行5000吨级船舶,到壶口瀑布以上的黄河河道,则只能通行2000吨级船舶。」
「这也不错了,以前黄河几乎不能通航,现在中下游的通航能力都不比长江弱多少了。」
「比不了长江。」邓文奎摇摇头:「长江未来会持续进行升级改造,江城以下的河道,会升级到可以通行3万吨级别的船舶。」
白声远有些惊讶:「那岂不是很多桥梁要拆除重建?」
「其实长江上的一部分大桥,现在不重建也不行了,毕竟当时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现在的情况。」
闻言,白声远苦笑起来:「谁能想到不到五六年时间,全世界就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也不怪当时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现在的情况。」
「这也没有什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那倒也是。」
几人交谈的时候。
万吨货柜船已经通过一道船闸,进入了第二道船闸的闸道之中。
白声远想起来一件事,小声问道:「老邓,听说黄河水利委员会那边计划开辟多几条黄河河道?」
「那哪来的小道消息?」邓文奎一脸诧异。
「你忘了,我这边也可以接触一部分机密内容,毕竟增加下游的河道数量,肯定需要进行相关论证,他们将一部分内容交给我们这边论证,具体内容就是增加河道之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邓文奎点了点头:「你猜得没有错,黄河水利委员会确实有这方面的计划。」
白声远叹息道:「看来沿海大坝修建之后,一部分河道的排水不畅,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了。」
「凡事有利有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等未来陆地和海洋水系再次形成动态平衡之后,这些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那你知道要增加多少条河道吗?」
邓文奎倒是没有隐瞒,而是将自己知道的一部分内容告诉了对方:「目前是打算先增加一条人工河道,从冀省的南部通过,优先考虑淹没低洼地区,同时尽可能实现河道的航运价值丶气候调节价值。」
「对了,长江那边好像也有动作,不过他们好像是打算将一部分长江水通过汉江,再建设一条新运河接入黄河。」
邓文奎摇摇头:「呵呵,项目我听说了,不过好像被否了,主要是工程量太大,建设周期太长,没有办法在十年内完成。」
「那还真是可惜了。」
「可惜什麽?黄河现在连自己的水域增量都没有办法解决,哪来的底气去承接长江的水?」
「是呀!没有想到,短短五六年时间,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就出现逆转。」
正如几人所说的那样,现在华北平原的用水问题,不再是水资源不够用,而是水资源增量太大,导致黄河下游水域面积不断扩大。
造成现在这个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是全球气候改变,导致华北平原的整体降水量逐年增加。
比如大名鼎鼎的400毫米降水量线,现在已经和老版地图标注的不一样了,其线路向西向北,移动了近100公里到300公里。
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海平面上升,赛里斯不断建设防海大坝,这导致黄河等河流的入海口被堵住,大量上游下来的河水,不断堆积在下游的河口三角洲附近,并向上逆向扩张水域面积。
加上为了缓解下游河道不断扩大的水域,在黄河下游沿途,选择低洼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湖。
这些在华北平原不断扩大的水域面积,导致当地的水蒸发量飙升,现在华北平原一点都不干,反而变得和淮河流域一样湿润。
如果用气候改变来描述,那就是华北平原原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其北部变成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即冀省变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而豫南省丶齐鲁省则变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种半永久性的气候改变。
既有全球气温上升的因素,也有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同时也和赛里斯的工程改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华北平原的气候改变。
而原来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湿润化改变。
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区,当属腾格里沙漠。
这里之前虽然种植了大量的仙豆大豆,让其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2030年的到来,当地的年降水量,已经变得和关中平原差不多了。
因此之前李晓峰担心的海平面上升,导致国内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麽大问题。
主要是西北丶漠南丶漠北三地,因为气候改变,带来的耕地增量,比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减量还多。
加上江淼搞出来的新型农作物,可以让室内农场的农产品产能提升至少四倍以上。
因此亚洲联合体内部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能,不仅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飙升。
现在国内不断加大力度推广新型室内农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减少城乡之间之间的资源差距。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气候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
虽然国内的粮食储备足够多,但这并不是疏忽大意的理由。
毕竟谁也不知道地球的气候接下来会如何改变,特别是随着南极洲光伏系统的建设进度不断增加,中科院的气候研究所,已经发现不少问题。
至少现阶段,人类还是没有办法百分百控制全球气候,除非使用飞艇,布置起一个类似于猴版戴森球的结构,才有可能实现对全球气候的全面调控。
显然要建设这种猴版戴森球,不是亚洲联合体在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当前全球割裂的局面,让这个工程很难实现。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