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 第一塞王(1 / 2)
第1118章 第一塞王
邓阳在缉盗队里,属于中等年纪,但是也比李云大了五六岁,今年五十出头了。
邓阳的资历,以及这些年的履历,还有工作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他能力不出众,作为征伐的大将差了点意思,但是领兵镇守一方又绰绰有馀。
李皇帝准备,再过几年,把他调回洛阳,任十二卫将军,以后酌情调入枢密院了。
薛圭跪拜在地上,低头道:「臣恭领圣命。」
李云起身,将他搀扶了起来,然后开口道:「到了金陵之后,脑子活泛一些,多看多听多想,我会让一个九司的人跟着你,有什麽事情,你可以直接密奏给我。」
密奏之权,也就是所谓的直达天听。
这是个特别强势的特权。
因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几乎所有官员的所有上本,或者是直接送到六部,由六部处理了,再高层一些的,就是送到中书,由宰相们处理。
只有一些需要皇帝处理的文书,中书才会送到皇帝这里,否则全国的政事都压在皇帝一个人身上,不要说有没有时间休息,恐怕单纯奏本的重量,压也把皇帝压死了。
而这个直达天听的特权,就可以让其人的奏书,越过朝廷的层层衙门,直接送到最高决策者手里。
这其实,跟钦差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钦差是明着的,这是暗着的。
李云之所以会有这种安排,一点也不出奇,实际上,古往今来大多数朝代,只要不定都金陵,都会在金陵或者是金陵附近,安排一些人手眼线,防止江南出问题。
虽然李皇帝是在江南起家,在江南的群众基础也足够好,但是这并不是掉以轻心的理由,有这样一个人在,至少可以监视当地的官员,防止地方官员作恶。
先前的盐道转运使陆柄,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用途。
至于薛圭本人…
二十多年相处,李云已经很了解薛圭的性子,薛圭这人虽然不是什麽道德大贤,但是他是李云亲自带大,性格跟李云甚至已经有了几分相似,他在原则性问题上不会犯错。
否则的话,李云也不会让他外派,而是会一直留在身边。
薛圭再一次低头应了声是,就在他准备告辞的时候,李皇帝看了看他,笑着说道:「走之前,可以去见一见太子,你们表兄弟,也聊一聊。」
薛圭低头,应了声是。
后族薛氏,这十几年在朝廷里,一直是相当要紧的一股力量,不管是出于何种角度,太子与薛家的关系都不错,跟薛圭这个大表兄,相处的也很好。
即将分别,的确要见上一面。
薛圭先是应了声是,然后低头道:「陛下,我这几天就动身,走之前就不进宫跟您还有姑母辞行了。」
「臣这会儿,就去寻姑母,跟姑母招呼一声,请陛下允准。」
李皇帝挥了挥手:「你去就是。」
………………
三月底。
薛圭已经离开洛阳,陈大以及西征的一部分将领,也已经返回了洛阳受赏。
当然了,还有陈大从西域,给李云带回来的一些「土特产」。
皇帝陛下,还特意抽空,去看了看这些土特产,的确有几个金发,但并不是那种金色,而是偏深色,的确如同陈大所说,像狮子一般。
剩下的,更多是棕色的。
皇帝陛下也没有客气,直接挑选了几个好看的,充入后宫,做了才人。
除了这些土特产之外,皇帝陛下自然免不了要大行封赏这些西征的功臣。
陈大,被皇帝陛下加封为大唐第五位大将军,同时晋封韩国公,世袭罔替。
其馀西征将领,各有封赏。
同时,朝廷还重赏了西征军上下,可以说是大把散财。
就在皇帝陛下犒赏将士的同时,朝廷免除今年一整年赋税的消息,也终于在全国各地公布。
此时,尚没有任何一个国主,做出这样普免天下钱粮的事情,一时间,天下三百馀州,处处为之沸腾。
不少地方,自发为皇帝陛下建起生祠,给皇帝陛下祈福上香。
整个朝廷,迎来了崭新的气象。
就在这种新气象到来的同时,太子殿下也在朝廷里,积极的参政,并且积极处理政事。
此时,太子殿下对于这些日常的政务,已经相当熟练,可以称得上是理政的老手了。
这天上午,太子殿下在政事堂处理了政事之后,刚刚走出政事堂,只见一个十七岁出头的少年人,已经等在了政事堂门口,见太子走出来,这少年人立刻上前,低头行礼:「大兄。」
太子看了看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四郎什麽时候来的?」
这少年人,正是四皇子李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