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嫡庶可倾覆(1 / 2)
荣国府,荣庆堂。
堂内温暖如春,鸳鸯沏的老君眉茶香沁人,贾琮连着喝两口,茶盅里便空了小半。
只觉身边幽香盈盈,鸳鸯握着小茶壶,已站身边帮他续杯,两人相视一笑。
贾母见贾琮和宝钗聊的投机,想到二儿媳和宝玉走的狼狈,心中不由自主叹息。
这两房根底能为相差悬殊,琮哥儿即便是好意,几句话的阵仗,宝玉娘俩就招架不住。
自己以后蹬腿西去,这二房日子还不知怎麽寒碜,将来只能指望自己儿子了。
贾母说道:「琮哥儿,我知你把国子监名额给了宝玉,也是出于兄弟间的情份。
可是宝玉的情形你也看到,我总觉得他身子弱,去国子监读书怕是吃不消。」
贾琮心中暗笑,宝玉心宽体胖的德性,不是能吃能睡,绝不至于此,这也算身子弱,世上就没身子强的。
但他不会拿这话去怼贾母,不单是出于孝道礼数,而是说出来龌龊难听,实在不屑为之。
说道:「老太太,我把国子监名额给宝玉,是因老爷一向望子成龙,想帮老爷达成心愿罢了。
宝玉已满十五岁,学里代儒太爷年事已高,教授子弟精力有限,国子监才是更好的求学之地。
至于宝玉会不会去读,能不能读出门道,就看他自己的心智和缘分。
如老爷同意宝玉晚入学,琮自然不会有异议,左右国子监名额搁着也不会跑掉。
因我身负双爵,按照朝廷体制,东府西府各有一名荫监名额。
西府的荫监名额给了宝玉,东府的名额我给了环儿,这几日我就让人办规程,开春环儿也要入监读书。」
贾琮此话一出,堂上众人都有些意外,贾环和国子监联系在一起,总让他们觉得有些诧异。
因贾环不仅是庶出,性子举止也不讨人喜欢,远不如姐姐探春在府上得人心。
相比于极受宠爱的嫡子宝玉,贾环一向存在感极低,常会被人自然而然忽视。
……
当初贾琮和探春商定,让贾环年后入国子监,因他挨了贾政家法,事情风波还没过去。
贾琮为了谨慎起见,担心马上说开此事,会引来节外生枝。
那时贾环因金荣之事,在宁荣街上传出不好名声,贾琮对此事早有疑虑,觉得是有人背后操作。
马上说开国子监之事,如有人拿此事做文章,国子监那边听到风声,事情就不好收拾。
如今贾环养伤已月余,外头的风波也渐渐平息。
眼下腊月已至,入监时间已近在眼前,此事不好再多做拖延,也到了说开的时候。
昨天贾琮还特地提醒探春,让她这几日去趟东路院,将贾环入监旁听读书之事,告知贾政知晓。
而今日趁谈到宝玉入监读书,当贾母及众人之面说开此事,贾琮也是别有用心。
因贾环入国子监的话风,从荣庆堂中传开之后,某些人多少有些顾忌。
毕竟涉及贾家声誉,贾母一贯十分在意,这也是阖族皆知之事。
不管外头的贾璜媳妇,还是那个瘸腿金荣,因要靠荣国府荫蔽度日,都要掂量其中轻重,不敢轻举妄动。
贾琮自然也会让人传话敲打,让他们知道其中厉害。
而且,经过月余时间缓冲,再将此事告知贾政,他即便对儿子生气,但读书上进之事,必定也极愿意。
……
贾琮对贾环金荣之事,也曾私下推敲思索。
又从探春那里得知,王夫人为平息事态,给了贾璜媳妇两百两银子。
此事便让贾琮大为怀疑,王夫人也曾是大宅主妇,该有的思虑和手段,绝不至于这等浅薄。
她难道就不知道,这两百两银子不是堵人嘴巴,简直是变相定了贾环罪名,给人留下偌大话柄!
贾琮也因此事,暗自对王夫人产生怀疑……
所以,让贾母知晓此事,让贾政首肯此事,王夫人便有所忌惮,贾琮对内院再生波折,顾虑也会少些……
……
贾母听说贾环也上国子监,心中不由自主泛起不喜。
我的宝玉上国子监就罢了,怎麽个个都去上,如今国子监这麽不稀罕了?
只是这念头下意识泛起,她又连忙下意识压下,毕竟贾环也是她孙子。
贾母有这种心思,其实也不算奇怪,因贾环一向不讨她喜欢,就如同当年贾琮一般……
说道:「环儿这才多大年纪,还没到入监读书的年岁吧?」
贾琮说道:「环儿今年十三,确没到入监年龄,但读书这种事情,自然是年纪越小,越容易调教。
至于环儿年龄之事,也不算什麽大问题。
我在国子监有些人脉,只要说明恳请缘故,让环儿入监旁听读书,不算正式录名即可,等到年岁再录名。」
国子监是朝廷最高学府,旁人要说可以在其中疏通,多半要被人耻笑狂妄。
但贾琮会说这样的话,贾母等人却是毫不奇怪。
因贾琮不仅举业荣盛,光彩耀眼,还是当朝五品翰林学士,但凡读书的地方都要给他脸面。
……
贾琮继续说道:「三妹妹就环儿一个亲弟弟,我知道她一向心有所愿,希望自己兄弟将来出息。
当初琮还在东路院时,三妹妹就对我很是关顾,送书赠笔,连我练字的雪浪纸,都是三妹妹定时送的。
我一直念着三妹妹当年的好,自然也想帮她达成心愿。
宝玉和环儿都是我的同堂兄弟,我手上有空闲的入监名额,自然不好厚此薄彼。」
一旁宝钗听到这话,不禁对探春心生羡慕。
不管是林妹妹,还是三妹妹,都和琮兄弟从小到大的情义。
彼此相护相守,青梅竹马,情深义重,自己却没有这等福分,只是半路过来的,情分终究差了不少。
……
在场的薛姨妈和王熙凤,听说贾环也去国子监读书,虽然有些惊讶,但也不太放在心上。
但贾母听了这事,心里多少有些忐忑复杂,因自己最疼的宝玉,从小就厌恶读书科举之事。
巴望着宝玉读书进学,将来能像贾琮那样风光,即便贾母有些老糊涂,也知道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宝玉不能读书风光,不代表其他子弟也不能,虽说环小子是个顽劣性子,也是个不爱读书的。
但阖府的人哪个不知,三丫头从小就和琮哥儿亲近,架不住琮哥儿爱屋及乌,一心要拉扯她兄弟。
而且,琮哥儿自己就曾是庶出,他看同样庶出的环小子,只怕还会更顺眼些。
他虽在我跟前礼数周全,从来不会提起宝玉,更不会当面说宝玉坏话。
但贾母人老成精,还是能清晰感觉出来,这琮哥儿心里不待见宝玉,确是千真万确的事。
他是个能为极大的人物,要是他念着三丫头的情分,真的下大功夫调教环小子。
最终把那小子调理出什麽名堂,那可是保不齐的事情。
……
琮哥儿读书的本事,那是万里挑一的稀罕,贾家即便福分再大,也绝计出不来第二个。
他如果调教环小子,即便考不上进士举人,要是考上个秀才,那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这东边日出西边雨,两相比较之下,环小子就生生盖过我的宝玉。
依自己儿子的性子,从此必定高看庶子一眼,也会愈发膈应我的宝玉。
难道这府上出了一桩以庶压嫡之事,竟然还是不够的,还要再出第二桩。
贾琮以大房庶子出身,异军突起承袭荣国爵,虽然眼下贾母已接受事实。
但是每每想起此事,贾琮袭爵除了带来外在风光,对贾家内里的嫡庶颠覆,更让贾母心有馀悸。
当初袭爵圣旨之上,那句:生母杜氏御封五品诰命,位份端重,生子卓绝,可堪长房嫡脉,可传血统淑正。
单凭这一句,御笔金口,皇权圣命,便能母以子贵,将身份不堪的烟花女子,生生扶持成荣国长房嫡脉。
圣旨颁布第二日,礼部亲派官员主持,更换贾家宗祠中杜锦娘灵位,转侧为正,以应荣国爵位正溯。
此事贾家人都心知肚明,但谁也不愿大肆张扬,更不愿旁人轻易提起,其中尴尬之处,难对人言。
……
贾母其实也不喜大儿媳邢夫人,但不意味就愿看她落得如此下场,毕竟她是自己长子的未亡人。
邢夫人自东路院迁居西府,一直蜗居内院,闭门不出,恍如人间蒸发一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