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 冲着电影来的(1 / 2)
第909章 冲着电影来的
陈凡看了几眼还在激烈争论的众人,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点燃一支烟,对着跟过来的边慧芳问道,「江影厂只有四张选票吗?怎麽不多买一点?」
边慧芳拉过椅子,在他旁边坐下,转头看了一眼,小声说道,「导演,您是不知道,一个单位有四张票,已经算多的了,这还是因为我们是电影厂,才会订这麽多《大众电影》。
好多单位只有一张选票,却有几千名工人想要投票,为了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厂里还专门组织投票活动,然后在全厂工人的见证下,把结果填上去,再塞到信封里面去邮寄,很郑重的。」
陈凡眨眨眼,有些不能理解,「这样的吗?」
所谓的选票,其实是附在《大众电影》杂志里面的一张单页,想要选票也很简单,买一本《大众电影》不就完了,至于搞得这麽隆重?
见陈凡不能理解,边慧芳倒是有些理解他的想法,便小声解释道,「导演,您是不了解,其实这年头的报刊杂志,绝大部分都是以单位的名义订购,很少会有人自己去买这些杂志。」
陈凡眯着眼睛,算是听明白了。
这是说自己订的报刊杂志太多了呗,那是我自己订的吗?还不是你给我操办的,说什麽反正我工资高,还经常忘了领,不如多订几份杂志自己留着看。
我看你是自己想看吧!
边慧芳可不知道领导看穿了自己的小心思,还在继续解释,「您想想啊,普通工人的工资收入就那麽一点,青工的工资低,一个月才二三十块,也就勉强养活自己,工资高的呢,又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他们拖家带口的,都要养家,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哪有多的钱去买报纸?
所以大部分工人家庭都要算着收入丶量入为出,买报刊的钱看上去不多,但累计起来也不少,没几个人会舍得花这个钱。
最重要的是……」
边慧芳笑着指了指某几个人手中的报刊,嘿嘿笑道,「单位订了报刊,要看什麽,去单位文化室直接看不就完了,还需要自己去买吗?」
陈凡顿时恍然,「所以说,绝大部分工人都不会去买报纸杂志,那些喜欢买书的,基本上都是文艺青年,购买的也是一些单位不会订购的文学书本?」
边慧芳轻轻点头,笑道,「像《大众电影》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杂志,几乎每家单位都会订阅,可能有些不差钱的主,也会自己购买,但是个人买的,肯定会把选票留着自己用。
而单位买的,自然是归集体所有。
这麽一来,单位的杂志选票就不能随便填写,需要经过全厂工人的同意才行,要不然工人有意见,工会领导就会直接去质问厂领导,严重的甚至会向上级反映,上级就要问责相关领导了。」
陈凡听着一愣一愣的,这时候的工会,竟然这麽严肃的吗?
他忽然有点好奇,问道,「那工厂的工人们,都是怎麽选出来这些电影名单来的呢?」
「这个我还真知道。」
边慧芳呵呵笑道,「我爸是省城无线电三厂的副厂长,主管文化宣传,正好负责这方面的工作。我听他说起过,当年第一次举办百花奖评选的时候,他也是代表之一,所以应对起来是得心应手。
这一次,我老爸有了先见之明,今年订《大众电影》的时候,直接就订了三本,这样全厂就有了三张选票,是仅次于电影系统的单位。
为了填好这三张选票,他把全厂对电影评选感兴趣的工人们都统计上来,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每讨论完一组,都将结果贴在宣传栏进行公示,再统计每部候选影片的得票数。
最后召开全厂大会,公布评选结果,并在全厂工人们的见证下,将三张选票都填好,选票分成三个信封封装好,交给工会主席寄出去。」
陈凡听得有些头大,乾笑着说道,「选个电影而已,还用上民主集中制了?」
边慧芳却没有陪着他笑,而是很正经地说道,「这可不是选个电影而已,而是代表了全国电影观众对我们国家电影的拳拳之心。
选出我们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电影,那就是选出了电影的标杆,能促使全国的电影工作者向着这根标杆看齐,这样以后大家拍出来的电影不就更好看了麽?!」
她忽然遗憾地叹了口气,「真可惜,导演您拍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被选上,要不然肯定能收到很多选票。」
至于《道士下山》就更别想了,那是今年春节才上映的电影,早过了评选时间段的要求。
陈凡呵呵乾笑两声,「也没关系,这次不行,下次再选嘛。」
夏老也说是时间段不合适,不都是79年的电影麽,有什麽不合适的?
他怀疑是这部片子的立意还是浅了点,关注的是返城知青如何自力更生,没有《小花》丶《泪痕》丶《吉鸿昌》这种重点刻画时代大事件的印记重,便没有被纳入到候选名单。
不过没关系,这部片子没选上,自己还有下一部。要是明年的候选名单里面没有《道士下山》,那就别怪他请「道士」出山。
在胡搅蛮缠这一块,三位师父就没输过。
杨振龙几人都可以作证!
边慧芳见陈凡这麽说,便用力点了点头,正色说道,「导演,等下一次百花奖评选,我们大家都会给《小荷才露尖尖角》和《道士下山》投票,你一定是最棒的!」
她还举起右拳,用力挥了挥,「加油!」
陈凡嘴角微抽,「多谢。一起加油。」
……
转眼十多天过去。
5月20日,京城,北环东路。
北环东路始建于1950年,当时还叫北环路,分段名称最早出现在地图上,是1964年,东头的就叫北环东路,西头自然是北环西路。
等到1981年,这条路全线贯通后,便被正式命名为「北三环路」。
所以现在的北环东路,便是后世的北三环东路。
北三环东路22号,这里有个「电影人之家」。早在1949年「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时候,就将地址安在了这里,此后七八十年都没变过,在文艺界单位中算是比较坚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