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解决方案(1 / 2)
在乾武时期,一部完善的劳动法曾保障着劳动䭾的权益。
按照这部律法,工人应得的报酬丶工作时间丶劳动保护等都有明确规定。
在那个时代,哪怕是地位低微的工人,只要拿起法律武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权益。
然而,时过境迁,商路开放带来的利益格局重塑,让这部曾经威严的律法逐渐失去了效力。
地方官员们面对欠薪纠纷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们清楚地知道,按照律法,工人的诉求合理合法。
但另一方面,一间工厂每年给当地带来的巨额税收,是他们政绩簿上最亮眼的数字。
政绩关乎着官员的升迁,关乎着他们在朝堂上的地位。
而且,每一间工厂背後,都站着达官显贵。
这些权贵或是皇亲国戚,或是朝中重臣,他们凭藉着权势与财富,在商海中翻云覆雨。
对於地方官员来说,得罪这些人,无疑是自断前程。
於是,在衙门的大堂上,本该公正严明的审判,却变成了一场场闹剧。
官员们以各种理由拖延审判,或是偏袒工厂主,让工人的诉求石沉大海。
哪怕工人将官司打到更高一级的衙门,结果依然如出一辙。
久而久之,百姓们对律法失去了信心,私下里纷纷议论:“这劳动法如今还留在大唐律法里,不过是看在乾武大帝的面子上罢了。”
“乾武大帝一走,他留下的政令,哪里还能奏效?”
绝望之下,陈立选择了用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场大火,通过报纸的传播,迅速在大唐境内引起了轰动。
报纸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让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开来。
短短三个月时间,从长安到洛阳,从扬州到广州,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这件事。
有人为陈立的遭遇感到同情,有人对工厂主的行为义愤填膺,更多的人则开始反思商路开放以来社会的种种问题。
那些曾经埋怨李承乾限制商业发展丶阻碍他们发财机会的人,此时才恍然大悟。
李承乾在位时,虽然商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社会相对公平,百姓的基本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如今再次开放商路,虽然工钱看似提高了,但物价飞涨,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而且,所谓的“先富带动后富”,在现实中变成了先富起来的人高高在上,对底层百姓的困苦视而不见。
他们住着豪华的宅院,享用着山珍海味,而那些为他们创造财富的工人,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随着事件的发酵,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各地的工人开始团结起来,纷纷诉说自己被欠薪的遭遇,甚至举行小规模的罢工抗议。
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朝廷重视民生问题,恢复劳动法的威严。
这场风波,最终传到了李治的耳朵里。
朝堂之上,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
支持工厂主的官员认为,商路开放和工业发展是大唐繁荣的根基,不能因为一些小矛盾就动摇大局。
而主张维护百姓权益的官员则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任由矛盾激化,必将引发更大的危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