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绑匪是同行?(2 / 2)
而且这次的通话不是齐建东挂断的,因为他已经开口说话了。
通常人在说话时,只要开口了,就会习惯性地将整句话说完,然后才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因此,一定是齐建东旁边的人看到时间马上就要到了,于是匆忙将手机抢了过去。
于大章看向那名操作电脑的警员:
「获取的数据够了吗?」
是的,他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
正因为他对技术这方面不太了解,才让他有了侥幸心理。
「还是不行。」那名警员摇摇头:
「还是27秒,就差那麽一点。」
「两次叠加应该足够了。」于大章不甘心地问道:
「对方没有更换手机,两次通话都是同样的号码,应该可以叠加吧?
月在他看来,既然每次通话都会获取数据,那同样的手机号,通话次数越多,获取的数据自然也会越多。
「你当这是上小学做加法呢。」
还没等那名警员开口,钱程先不乐意了:
「定位基于实时数据更新,每次定位请求都会重新计算当前坐标,前一次定位结果不会自动延续到下一次请求。」
他给了于大章一个百眼:
「你不懂就不要乱说。」
「有时间多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别一有时间就去找女朋友,刑警最忌讳用下半身思考问题。
说话太损了要不是关系好,于大章就要回去了。
又在技术科等了一会儿,见齐建东没再打来,于大章想了想,又回拨了过去。
结果却听到了关机的提示音。
这下好了,哥俩的电话全关机了。
离开技术科,于大章回到一大队,坐在自己办公的位置上,他开始沉下心来思考接下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反侦察能力有点过于强悍了。
直到现在他才意识到,对方那个玩脑子的,不一定是智商多麽高,而是从事过类似的工作。
有些事不是智商高就能想到的。
比如,定位所需要的通话时长。
如果是个普通人,会认为定位时长最少需要一分钟时间,因为影视剧中都是这麽演的。
只有接触过刑事工作的人,才会知道这个极限时间是30秒。
还有能想到藏在烂尾楼里,说明对方很熟悉警方的调查手段,并对城市天网也有一定的了解。
普通人肯定没有胆子和警方玩心理战。
既然敢这麽做,就说明对方是有信心可以摆脱这次追捕,这份信心极有可能来源于经验。
碰到同行了?
也只有这个解释最符合逻辑。
于大章转头看向窗外,思维运转。
如果是同行,那这次的绑架案还真就不太好办了。
对方制定的计划也肯定是针对警方的。
假设一个人熟知警方的所有追踪手段,有没有可能金蝉脱壳?
答案是肯定的。
事实上,有许多人在国内查无此人,但却在海外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
明天就是最后的机会了于大章预感到这次的绑匪很有可能会达成目的。
就在他考虑下一步该如何破局时,吕忠鑫给他打来电话。
「查到了。」
电话刚接通,吕忠鑫就急匆匆地说道:
「这个村里还真有一个会钣金喷漆的青年,我问过那家人,他的家人说他一个月前外出务工,
至今未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