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44章 教科书级别的辨证,明代宣德漆器((1 / 2)

加入书签

第1144章 教科书级别的辨证,明代宣德漆器(二合一章)

一个复杂的病症在方言一顿拆解重组后,脉络就逐渐清晰了起来。

生动的给在场的人上了一堂疑难杂症的接诊分析课。

方言把自己理解的情况,用大家都能懂的方式讲述了一遍,就连带着患者都能听懂个七七八八的,至少她是明白方言是有清晰的思路的。

一个医生只要有思路,还能把内容一步步的拆分出来,并且很明显,还有能力让想法落地,这就让患者和患者家属相当的信服了。

说完过后,方言对着患者说道:

「来吧,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偏差,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患者听到后,赶紧配合,吐出舌头来。

方言盯着患者的舌面看了片刻,自己做了个卷舌头的动作,又示意她模仿自己将舌头卷起来,露出舌下的络脉。

患者照做,金无病这边当即拿起电筒打开,帮着方言打光对着照。

方言在电筒灯光下,那里的颜色偏暗紫,藏着几点瘀斑。

「好了!」方言点头。

等患者收回舌头,他拿起钢笔和医案写了起来,同时说道:

「舌淡红丶苔白,看着不算虚损太重,但舌下络脉瘀紫,说明气血里藏着瘀滞。」

「来,我再把下脉。」方言放下笔,对着患者说道。

患者伸出手,方言搭上患者的手腕,按在寸丶关丶尺三部。

刚一上去,方言就感觉指下的脉搏细软而浮,像是浮在水面的羽毛,他稍一用力就几乎摸不到了。

是「濡脉」的特徵。

他继续数患者的脉搏跳动,等到时间够了后,换了右手再诊,脉象与左手如出一辙,只是关部的濡软中带着几分滞涩,要形容的话,像是被湿泥裹住的丝线。

脉濡,主湿邪;关部滞涩,是脾运化出问题了?

接着他收回手,目光转向患者问道:

「你平时有没有觉得吃饭稍微吃点油腻的就腹胀?」

「没有。」患者摇头。

方言点了点头,眼中闪过思索之色。

「你确定?」一旁金无病问道。

患者看他一眼,点头:

「嗯,确实没有。」

金无病有些惊讶,方言居然没问对,不过这时候方言倒是没什麽太大的表情变化,他摸了摸下巴,对着患者问道:

「那平时会不会觉得嘴里发黏?」

「或者是总觉得嗓子里面有痰?」

患者愣了愣,下意识地清了清嗓子:

「您这麽一说……好像是有点。早上起来嘴里黏糊糊的,得喝半杯水才能舒服点,痰倒是不多,但总觉得嗓子眼有点堵。」

「这是湿邪吧?」李卉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这时候已经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同时嘴里回应道:

「嗯,右手麻木从手指蔓延到上臂,正好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走向。三焦经主水道,一旦被湿邪堵住,气血走不动,麻木自然就找上门了。」

一旁的患者家属提醒道:

「我太太还有,头晕,心烦,失眠,健忘,神疲,乏力,视力障碍出现,腿部短暂的间歇性瘫痪。」

方言笔尖一顿,抬眼看向患者家属说道:

「这些症状,正好印证了湿邪郁久化热丶耗伤阴津的问题。」

他指着医案上刚写的「三焦湿阻丶瘀血内停」,继续说道:

「三焦经上连头面,下通腿脚。」

「湿邪堵在上面,清阳不升,就会头晕;郁久化热,热扰心神,自然心烦失眠;瘀血阻滞经络,脑窍失养,便会健忘神疲。」

说到这里,他看向患者问道:

「视力模糊的时候,是不是总觉得眼睛乾涩,像蒙了层纱?腿软瘫痪多在傍晚发作,稍微休息会儿又能缓过来?」

患者怔了怔,随即点头:

「是!眼睛干得厉害,滴眼药水也没用;腿软就像突然没了劲儿,坐下歇十分钟就好,不过最近几天晚上发作的厉害一些。」

「这就是湿瘀互结,耗伤肝肾之阴了。」方言放下笔,指尖在医案上点出「肝肾阴虚」四个字,「肝开窍于目,肾主骨生髓,湿邪久堵,不光耗气血,还会伤阴津,就像河道又堵又干,船划不动,河底还裂了缝。」

方言顿了顿,继续说道:

「这个病的特点是「正气虚」是根本,「邪气实」是表象。」

「正气虚主要体现在气血不足丶肝肾虚弱;邪气实则主要是体内有痰丶湿丶瘀这些病理产物。」

「从中医理论来说,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成的源头,所以患者气血不足,主要问题出在脾胃上。而且脾掌管四肢,「清阳之气能滋养四肢」,如果脾虚,清阳之气升不起来,就会出现头晕丶四肢肌肉无力丶麻木的症状。」

「另外,肾是「先天之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肾能生成骨髓」,而大脑是「髓海」也就是骨髓汇聚的地方。《灵枢海论》也提到「髓海不足的话,就会出现头晕丶耳鸣丶小腿发酸丶眼花丶精神懈怠丶总想躺着」的情况(髓海不足,则脑转耳呜,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只有肾里的精气充足,髓海才能得到滋养,耳朵才能听得清丶眼睛才能看得明。」

「这个病是「虚」和「实」混合存在的,除了正气虚,还有痰丶湿丶瘀这些邪气阻塞的问题。因此治疗时,除了健脾补肾丶巩固根本,还需要祛除邪气丶疏通经络来缓解表面症状。」

方言话音刚落,诊室里静了片刻,大家都在理解方言这话的意思。

许建强摸着下巴琢磨,又追问道:

「那健脾补肾和祛邪通络,总得有个轻重吧?总不能一把药全堆进去。」

方言拿起桌上的空白处方笺,笔尖在空白处画了个圈,圈里写「湿瘀」,圈外写「肝肾阴虚」,中间用箭头连起来:

「湿瘀是因,阴虚是果。就像一块木头先受潮发霉,慢慢才被蛀空,不先把霉斑刮掉,直接往蛀洞里填新木头,照样会烂。」

他抬眼看向患者:「但也不能只顾着刮霉,木头已经空了,得边刮边补。」

方言这一番拆解,把『虚』和『实』的来龙去脉说透了。

接下来,方言开始写处方。

众人则是都凑了上来,这一顿分析后,大家都想看看方言到底是要怎麽来开这个方子。

「柴胡10g,黄芩8g。」方言边写边念。

他解释道:

「这两味是君药,柴胡疏利三焦,黄芩清湿瘀化的热,就像给堵塞的管道开闸,再把里面的浊水清一清。」

今天这麽多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人在这里,他才会这样,毕竟人家师父们当时帮自己那是真的二话不说就参与了进来,手里的方子那也是一点没小气,都往外拿。

换做其他人方言肯定不能这麽贴心。

他笔尖一顿,添上:

泽泻12g,车前子10g(包煎)。

写好过后开对着众人解释:

「泽泻能引水湿从小便走,车前子清热利尿,跟着柴胡丶黄芩往下走,专门对付三焦的湿邪,这是臣药。」

患者家属盯着「车前子(包煎)」几个字,忍不住问:

「额……这包煎是啥意思?」

没办法没怎麽使用过中药,看起来就像是黑话似的。

一旁的林雪玲说道:

「这药籽儿细,不包起来容易沉在锅底糊掉,还会让药汁浑浊,所以要小布包包起来煎药。」

听到这里患者家属露出恍然之色,感觉这中医里面的门门道道的还真是挺多。

方言继续又写下:

丹参15g,赤芍10g,桑枝15g。

他对着众人说道:

「丹参丶赤芍化舌下的瘀斑,桑枝专走手臂,通手少阳三焦经,正好治右手麻木,这三味是佐药,帮着攻邪。」

写到这里,他抬眼看向患者:

「光祛邪还不够,得护着点阴津。」

说着,笔锋一转,写下:生地12g,枸杞10g,女贞子10g。

同时还解释道:

「生地滋肾阴,枸杞补肝肾丶明目,女贞子养阴,这三味不滋腻,不会碍着祛湿,反而能补被耗伤的阴津。」

李卉指着「枸杞」二字,轻声道:

「这味药既补肝肾,又能应对眼睛乾涩,倒是一举两得。」

「对的。」方言点头。

接着他顿了顿,又添上:

太子参15g,炒白术10g。

接着他说道:

「太子参补气不燥,炒白术健脾祛湿,悄悄帮着脾胃生发气血,毕竟脾胃是气血源头,得让它慢慢动起来。」

写到最后的结尾,方言写下:

炙甘草6g。

每天一剂,水煎两次,头煎二煎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温服。

然后说道:

「炙甘草调和诸药,让攻邪的药不伤人,补阴的药不滞腻,算是使药。」

此刻一张处方写完,大家数了数共十二味药,君臣佐使清清楚楚。

方言放下笔,自己检查了一遍后,指着方子解释:

「整个方子以『清利三焦丶化瘀通络』为主,兼顾『滋阴健脾』,就像边疏通河道边给乾裂的河底洒水,再慢慢加固堤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