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5章 义诊三赢,方言家的周末活动(二合(1 / 2)

加入书签

第1315章 义诊三赢,方言家的周末活动(二合一章)

现在王劲已经回到新加坡了,他老丈人前段时间也已经出院了。

现在就只剩下留在京城的基金办公处,卫生部的李副部长专门给他们在西城区的卫生部单位里设立了一个办公室,就在霍代表那个「方言中医发展基金办公室」的旁边。

当时建立的时候,王劲的老丈人就说过,基金通过设立多个子项目实现分层覆盖,包括了;

方言应急救助,资助突发重病且无力支付费用的患者。

方言爱心药房,补贴贫困地区药费差价。

方言杏林讲坛,普及中医知识,培训基层医生。

方言中医英才计划,也就是青年医师培养。

这里面的项目其实就可以直接对应义诊的需求,比如物资,救助,培训所需要的花费,都可以从里面调用。

义诊中发现的问题,如一些患者缺药丶也就可通过基金长期项目持续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扩大救助范围,通过公益曝光强化社会声誉,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改开前,巩固中医的名声,甚至还可以通过培训赤脚医生的方式,再提高影响。

让中医在民众中扩大影响力。

不过在联系那边之前,方言先是联系了学校,主要是给管研究生三个班的岳美中教授说了这事儿。

研究生班的课程本来就比较少,岔开三个班的课程,在京城附近的农村连续办一段时间的义诊,应该还是没问题。

所以方言在说了自己的计划后,岳美中教授表示问题不大,就是义诊产生的相关费用到底是谁出?

然后方言就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一部分由公司这边出,一部分由基金来出,学校里就出研究生班的人。

方言对着电话那头的岳美中说道:

「岳老您看,那些村子里的老乡,好多人一辈子没见过正经学校出来的中医,咱们去义诊,首先能帮他们解决『看不上病』的问题,三个研究生班,平时上课学的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但纸上谈兵终究浅,义诊就是最好的实践课。」

「而且这样能让中医公益看得见丶摸得着,义诊刚好能把基金的几个子项目串起来,这对基金来说,不是单纯花钱,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出价值。」

说完方言顿了顿,说道:

「岳老您比我清楚,这些年西医发展快,有些老乡觉得『中医慢丶中医不科学,义诊就是最好的『活GG』,能让中医在改开前就把『民心根基』扎得更稳。」

「咱们学校出学生,不用花一分钱,却能拿到『教学成果』和『社会评价』两个好处。老百姓会说「首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真好,来村里免费看病」,这种口碑会吸引更多想学中医的年轻人报考,也能让学校在卫生部门那里多一份「公益贡献」的背书,后续申请科研项目丶教学资源时更有优势。」

「人家协和西医不也是每年都会出去一个月时间做义诊嘛,我们也该学学,虽然一个月有点久,但是三个班来来回回换着看病,半个月在这附近应该是没啥问题的。」

「咱们公司出部分费用,基金出部分费用,学校出人力,这种「三方协作」模式能给其他单位做榜样,以后可能会有更多企业愿意跟学校合作搞公益,既帮学校减轻负担,也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您也知道咱们现在京城周边的企业不少,都是侨商投资的。」

「咱们这次要做出名堂来,后面合作就顺当了,大家都可以照着我们的模板来。」

听到方言这话,电话那头的岳美中教授愣了两秒,才笑道:

「哈哈哈……你这脑子转得快,考虑得也周全!这些年西医的器械丶药品确实方便,有些老乡觉得扎针喝药慢,那还是因为他们没见过正儿八经的中医,等老乡们亲身体验到,针灸能当场止住牙疼,草药比西药便宜还能除根,自然会信中医丶传中医了。」

「你能想到拉上公司丶基金,还考虑到给其他单位做榜样,这份格局不一般!以前学校搞公益,要麽靠拨款,要麽靠捐钱,总难长久。现在你这模式,学校出人力丶企业出费用丶基金做保障,既不用让学生饿着肚子去义诊,也不用让基金的钱花得不明不白,还能吸引侨商关注,不错不错,这事儿我举双手赞成!」

「我这就去跟学校教务处打招呼,把三个班的课程岔开,确保每天都有学生能跟着去义诊。另外,我再叫上几个老中医,让他们跟着一起去!」

这边的事儿说完,接下来方言又给老胡说了这事儿。

作为方言接触过最喜欢打GG的男人,老胡听到这个提议后,当然是举双手同意了。

还对着方言提议:

「我看最好是在医疗箱上印上咱们公司,还有基金以及学校的联合义诊的字,让看病的人都看看。」

「实在不行,我再弄一批搪瓷杯,上面印上字,顺手义诊就送出去。」

方言听到后想了想说道:

「这个……可能没啥用。」

「为啥?」老胡惊讶道。

方言说道:

「乡下好多人都不认识字,印了也没啥用。」

1978年的京城农村,文盲比例不低,尤其对中老年群体来说,不识字是很普遍的情况。

那会儿虽然推行多年扫盲运动,不少青壮年通过夜校扫盲班认了些常用字,但京城周边的农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乡,大多还是没上过正经学堂:

有的是小时候家里穷供不起读书,有的是早年忙着种地丶喂牲口,没工夫学认字;就算是年轻些的,也多是只认识自己名字丶简单数字,能完整读明白「联合义诊」「基金」这类词的人,并不算多。

真要是把公司丶基金丶学校的名字印在医疗箱或搪瓷杯上,多数老乡确实看不懂,顶多觉得「这杯子上有字,挺好看」,根本达不到「让人记住」的宣传效果。

老胡听完这话,愣了愣才挠头笑:

「嗨,我倒把这茬忘了!还是你想得细,这要是印了字没人认,白瞎了功夫不说,还显得咱们不接地气。」

方言想了想说道:

「也不是完全不能搞宣传,就是得换老乡能懂的法子。比如让跟着去的学生丶老中医多跟老乡唠唠,说我们是首都中医药大学的,跟公司丶基金一起来给大家免费看病』,嘴上说清楚,比印字管用;再比如送搪瓷杯的时候,顺口提一句『这杯子是给您喝水的,以后有个头疼脑热,记得咱们城里来的中医能治』,这样既实在,也能让老乡他们记着。」

听到方言这麽说,老胡眼前一亮,说道:

「哎,你这主意好!嘴上说比印字靠谱多了!那我就不搞花里胡哨的字了,多准备点实用的,除了搪瓷杯,再弄些粗布袋子丶艾草贴,都是老乡能用得上的,送的时候跟他们说清楚咱们是谁丶来干啥,保准比印字记得牢!」

「就这麽办。」方言点头。

这时候老胡又对着方言提醒道:

「诶,不过义诊可不能跑太远了,最好是当天去当天还能回来的那种,你可别忘了,家里还有孕妇等着呢!」

他说的是方言媳妇儿朱霖和他自己的媳妇儿黄慧婕,虽然距离预产期还有一些时间,但是随着时间临近,这事儿就说不准了。

其实朱霖还没什麽,特别是黄慧婕这种已经四十岁的大龄产妇,她提前分娩的概率会比年轻产妇略高不少。

其实预产期这东西本身就不是准得钉死的日子,就是医生根据你最后一次来月经的时间,大概算出来的一个「宝宝可能出生的日子」,不是说必须得在那天生。临床上大部分宝宝,80%以上吧,都是在预产期前后一两周内出生的,所以就算比预产期早个一两周生,也都在正常范围里,不用一听说提前了就慌里慌张的。

不过对于大龄产妇(一般指 35岁以上的)来说,确实有可能遇到预产期提前的情况,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是身体机能的变化。35岁以上的妈妈,子宫收缩的劲儿丶胎盘的功能,可能就不如年轻妈妈那麽好。要是胎盘提前「变老」了,比如到了孕晚期,胎盘没办法给宝宝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那身体可能就会自己启动「提前生」的机制,这样是为了保证宝宝的安全。

第二个是孕期并发症的影响。大龄产妇更容易出现高血压丶糖尿病这些孕期毛病。要是这些问题没控制好,医生可能就会建议提前把孩子生出来,不然对妈妈和宝宝都有风险。

第三个是宫颈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大龄妈妈到了孕晚期,宫颈可能会提前成熟丶变软,这样一来,发动分娩的时间自然就比预产期早了。

老胡两口子现在基本上是把这个孩子,当做他们这辈子最后的机会了。

方言对着老胡说道:

「先放宽心,咱们先把该做的准备做足,真要是有情况,也能稳稳当当应对。」

「我是担心预产期提前。」老胡回应道。

方言解释:

「预产期提前是常事,但提前不代表危险。」

「而且咱们这里几步路就是协和医院,还有家里一群医生,随便一个电话就能过去,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在家里生都没问题,我有准备的,」

老胡说道:

「我这不是想着有你在才保险嘛!」

他是对方言信任,有他在感觉心里才踏实。

方言对着她说道:

「放心好了,义诊的地方也不远,开车也就半个小时的样子,绝对不在外头过夜,而且我每天早上都给她们检查,但凡谁要是有情况,我肯定就不出去了。」

老胡听到这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还是自己家里人重要一些。

这边的事儿商量妥当过后,老胡也就开始去准备了,准备药材,准备杯子什麽的,基金那边方言也联系上了,这种规模的基金动用,其实不算是太多,那边都没怎麽说就直接准备去了。

至于里面的项目匹配,提交申请,秘书处初审,理事长审批,财务覆核,资金拨付,方言不用管。

他只用做项目执行就行了,最后配合汇报结项和审计评估。

当时王劲就已经把动用这块的流程优化过了,如果是换做正儿八经的流程来走,不开个几次会肯定是搞不下来的。

说不定还要扯皮才行,基金动用其实也是需要很多审核步骤的,特别是要预防里面有人搞贪污。

就像是后世,那可太凶了,审核都能钻空子。

到此,方言就已经把义诊的项目立起来了,现在就需要各方的资源物资到位,然后就可以开始了。

晚上的时候方言还给廖主任汇报了一下自己现在做的事儿,廖主任也表示了认同,不过他还是给方言提醒,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接下来有一大波的回国侨商,希望他有点准备。

听着这个架势,来的人好像还真是不少。

这块儿的工作目前是没有人可以代替方言,主要是全球严选的疑难杂症属实有点难度,他们都是在其他地方治疗过好多次的,没见到效果才选择回来的。

方言点了点头对着廖主任说道:

「你放心,只要他们来了,我肯定也就不出去了,而且十月份我们家那位也到预产期了,我也得尽量在家里守着。」

听到方言这麽说,廖主任一拍额头说道:

「哎哟,我都差点忘了,你也快当爸爸了!」

方言笑道:

「嗐,您一天多忙啊,记这事儿干啥?」

廖主任说道:

「忙归忙,你这人生大事可不能忘!等孩子出生了,我得去给孩子包个大红包,沾沾喜气。」

方言拱了拱手:

「那我谢谢您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