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80章 猪队友(2 / 2)

加入书签

「以关税为例,想要徵收起来,先得有海外贸易才行。

我朝海贸集中在南方,故能够徵收巨额的税款。

换成北方各省,怕是连徵税成本都不够,组建衙门都是浪费。

地方治理,当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

万俊辉急忙驳斥道。

皇帝的灵机一动,实在是太要命了。

他敢打赌,今天的事情传出去后,朝堂上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原本可以拉拢的北方各省官员,也会被推到对立面。

真若是想改革,悄悄的干就行了,何必要说出来呢!

别的不说,蜀地现在的情况,就适合推动改革。

只需给镇远侯一道密旨,人家就能把东南八省的改革成果,直接给复制过去。

造成既定事实后,朝廷只需默认改革成果即可。

类似的操作,还可以在山西搞一遍。

靠文官无法推进改革,但是靠军队可以。

往后哪个省发生叛乱,就在哪个省推动改革。

数十年之后,税制改革就可以推广到全国。

完成了这一伟业,大家都可以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大好的局面,全被永宁地一句话给毁了。

内心深处,万俊辉气的想刀人。

没有丝毫犹豫,群臣再一次统一立场,当场把永宁帝怼了回去。

……

廉州港。

随着船鸣声响起,一众战俘的眼神,渐渐变得湿润起来。

这一去,有生之年能否再回到故土,都是一个未知数。

可是没有办法,在广西的生活,虽然比当初在家种地好上一丢丢,可政治地位却低的可怜。

作为流放的罪犯,走出去都会受人鄙视,连带着家眷都跟着受累。

除非是必要情况,他们都在自己的劳作区活动,绝不去军户区串门。

哪怕心里不说,家眷们对一墙之隔的军户区,还是充满了羡慕。

同样是劳作,人家耕种卫所军田,不光享有高额的收益分成。

卫所还提供的牲口和种子,灾年卫所甚至负责兜底。

家中有人入伍服役,还有一份钱粮补助。

只要不是生的太多,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粗粮菜团子管饱。

逢年过节,改善伙食的时候,还可以吃上一顿肉。

生活水平比他们原来村中的富户,都要好上几分,同一些小地主差不多。

他们这些罪囚就惨了,不光伙食标准更低,平常也就勉强七八分饱。

幸好卫所中大力推广高产蔬菜,他们也跟着受益,不然日子还会更惨。

想要吃肉,除非是立下功劳,不然就是奢望。

即便是如此,跟着过来的家眷,也很快接受了现实。

本来就生活在最底层,流放后生活水平,比之前还好一丢丢,还能奢望啥。

最关键的是压在身上的债务,现在不用还了。

如果不是参加叛军,见过了一些市面,估摸着他们也会安于现状。

可正是因为见过市面,他们反而不甘于现状。

隔壁的军户,就是他们羡慕的对象。

不光日常生活水平高,还有向上的希望。

参军入伍,一旦立了功,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改变。

现在有了选择,哪怕是去异国他乡搏命,一样有无数人报名。

谋逆这种重罪,哪怕是皇帝大赦天下,也不会有他们的份儿。

进入安南搏命,这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弟,你怎麽也来了?

不是说好的,你留在家中照顾家小,我出来搏命嘛!」

看着熟悉的面孔,面带菜色的中年男子当即质问道。

受宗族观念影响,大家都对香火传承看得非常重。

就算是搏命,也不会全部压上去。

「大哥,我瞒着你们报名了。

爹娘都答应了。

家中之事,我们出来拼命,卫所会照顾的。」

青年男子当即回答道。

这次流放,主要是他们加入叛军惹得祸,连累了不少亲戚。

惹出了麻烦,总是需要解决的。

哪怕大家并没有安排在一起,朴素的逻辑,也认为自己惹的祸应该自己兜着。

哪怕嘴上没说,私底下他不只一次看到爹娘以泪洗面,说无颜面对祖宗。

机会只有这麽一次,他不想放过。

就算老大出来了,可终归只有一个人,又能拿到多少首级?

如果无法让大家获得赦免,他们有何脸面回去。

「哎!」

「你不该来的!」

「万一发生意外,家中香火可就断了。」

老大的感慨,没有获得青年男子的认同。

「大哥,就我们这种情况,就算留在家中,香火一样会断。

正经人家的姑娘,谁会考虑我们啊!」

仿佛是引起了共鸣,船上的一众战俘,纷纷留下泪水。

穷人,是不配有后代的。

别说是现在,哪怕是未被流放前,他们同样是一群光棍。

少数有婚配的,也是加入叛军之后,靠劫掠积累了一笔财富,才完成的娶妻生子。

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大家才敢去搏命。

「行了,把眼泪都给我收起来。

这次带着你们出去,不光是为了将功赎罪,也是去博取富贵的。

朝廷可以许诺了,劫掠的财富,分我们一半。

担心自家香火的,那就多抢几个女人,回去慢慢给你生。

安南人都是软脚虾,好欺负的很。

只要你们肯奋勇杀敌,到时候军功丶土地丶女人,全部都是会有的!

……」

带队的将领,当即开启了大忽悠模式。

手段粗暴了点,但效果却是相当不错。

人到了低谷期,最需要的是希望。

哪怕通往成功的路,充满了各种风险,大家还是愿意奋力一搏。

……

镇南关。

京中发生的闹剧,尚未传过去,大家依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江南战事结束,不仅意味着援兵要来了,还代表着资源倾斜。

安南战争进行到现在,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除了战略需要外,同样不乏资源上的考虑。

仅凭两广的力量,在军事上击败安南人不难,难的是怎麽吞并安南。

「尘埃落地,大家可以放宽心了。

战事进展,比预想中还要顺利。

事先筹集的军费,还剩下了一部分。

除了用于战后重建外,我们也分到了一份。

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和八十万石粮草,将在三个月内运抵广西。

本侯已经协调好了,闽浙总督衙门和江南总督衙门,都答应了给我们协饷。

具体的协饷数额,秋税徵收完成后,就会确定下来。

接下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同安南人打一仗了!」

李牧豪气的向众人说道。

参加会议的,全是他苦心打造的班底。

忠心是不缺的,但眼界着实有限。

没有办法,从小的生活环境,限制了他们的眼界。

进入军中之后,才开始后天弥补。

知识水平可以学习,但固有的认知,却没有那麽容易改变。

对经略安南,大多人都持反对意见。

在大虞待好好的,谁也不愿意去穷乡僻壤的「安南」。

战略计划,能够推进下来,全靠李牧的坚持。

哪怕到了现在,大部分人也只是明面上支持,暗地里对经略安南并不抱有希望。

这是读书惹的祸。

书本上对安南的描述,不是用穷乡僻壤,就是「瘴气」横行。

纵使李牧一再保证,安南土地肥沃,大家心里还是没底。

许多人都担心是下面的探子,传回了假情报,糊弄了自家侯爷。

万一安南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无法从当地获取税收,那麽战争经费就会成为压垮这个团体的重担。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