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7章 技术联盟以及效率惊人的收购团队(1 / 2)

加入书签

第957章 技术联盟以及效率惊人的收购团队

所谓的去研究院转一圈,自然是一句笑话,船夫哥也很配合的笑起了一声,不过真要说起来他还是有点害怕的,尉来对于技术人员的待遇可是全行业里公认的,很难有人能够拒绝尉来的挖角。

「行了,少扯淡了,天天叔啊叔的喊着,下起手来是一点都不留情。」

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都是目前的大热行业,前景也是一目了然,而国内能够从事车规级晶片生产,又有一定规模的公司本就不多。

子公司虽然被大客户拖累导致暴雷,但也没有一味的躺平等着母公司来救,而是在积极的开拓新客户,二则目前的斯诺实业好歹也是国内主流的负极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有一定名气的。

常年没有实控人的国民技术,要说没有资本觊觎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便是国民技术之于BYD,同样也是用处极大的,但要说像巨量引擎这样敢下手的还真不多。

不敢下手的原因有很多,但总结起来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哪怕是现在的国民技术已经跌入到近几年最低位了,那也是有着30多亿市值,收购需要准备50亿元现金的。

在资本市场收缩的当下,肯一次性拿出50亿元投资半导的投资机构或者是企业并不多,高瓴资本这样号称投资高科技企业的都把钱投到格力身上,寻求稳定。

轰轰烈烈的半导体国产替代,在目前来说,实际上包括二级市场里的散户看好的都不多,更多的还是以炒作为主,真正愿意投资的一般都是产业资本以及地方ZF,还有一些大企业为主。

董小姐这样的说是要造晶片,但都是以炒作为主,哪怕是雷布斯的小米,都喊了多少年了,实际投入却是肉眼可见,这就是目前国内半导体行业现状。

盯上国民技术的都是像玩鸡缸杯那样的牛散,只是想着在股价炒作过程当获取一定的收益,没有谁会真的想要接一家面临困境的半导体企业。

「说起来国民技术跟BYD同处深城,这麽多年以来叔您就从来没动过心?单单只是他们那些专利就很有用了呢。」

国民技术从2013年开始就没有实控人了,到现在已经七个年头了,尉来跟BYD都是玩全产业链的,因此国民技术对BYD同样有着战略意义。

船夫哥没好气的白了檀锦程一眼:「你这不是废话嘛,2013年我们公司是什麽情况你不知道吗?」

从2008年开始的光伏市场,再到2010年的经销商退网门,再到智慧型手机换代的冲击,实际上BYD这麽多年的日子一直都不好过。

直到去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他们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缓了过来,整个过程持续了差不多十年之久。

BYD的新能源汽车大名鼎鼎,但如果要问消费者对于BYD在燃油车市场上的印象,大概除了质量差,F3之外,可能也就只有汽车论坛上F0车主的女朋友被宝马车主给撬了。

不得不说,当年这个花边新闻,对于BYD的品牌形象打击还是非常大的。

BYD在投资领域表现拉垮,不是他不想投资,也不是船夫哥只重视技术,不然他们就不会整出一个迪链出来了,没有哪家公司的老板能够真正意义上抗拒金融以及投资。

根本原因还是没钱啊,投资这事儿又不可能是稳赚不赔的,迪子但凡有那麽几笔投资亏了,他们的股价就可能再次闪崩,重复当年的情景。

「说起来你小子搞的这套模式还是挺不错的,等我们再积攒一些实力,也可以试着学习你们巨量模式,整一些投资。」

实体企业不像是网际网路企业那样,现金流没有那麽的夸张,檀锦程号称浙省现金王,但那也只是针对巨量引擎的,如果让尉来集团来主导收购国民技术,同样是买不起。

很多实业公司财务上的恶化,实际就是从投资开始的,例如国民技术,某种意义上,张旭鹏苟着,坚决不胡乱投资的经营策略,是非常符合当下市场环境的。

檀锦程很早就搞出一个巨量引擎出来,就是因为他当年有实体经营的经验,用巨量引擎来主导投资,亏了就不玩了,老老实实的经营主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以控股股东的名义去做大量的投资以及并购,然后通过控股股东这条纽带,把投资以及并购过来的企业与主业形成联系,促进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合作。

这麽做有两大好处,第一个就是降低风险,巨量引擎除了钱之外也就只剩下钱了,投资并购的某家公司亏损,不会伤及本身,另外方,通过这种合作的模式,也能够为投资以及并购的公司带来一定的业务量,激活整个系统。

拿魅族来说,魅族可以利用通过与尉来的合作,增加了尉来这麽一个大客户,可以给Flyme事业部带来一定的收益,业务成熟之后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客户。

而尉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也能够减少研发支出,国民技术若是成功收购的话,走的也是魅族的路子,不过对于斯诺实业,檀锦程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话说回来,悦驰汽车现在已经跟我们在插混技术上有一些合作了,你们尉来什麽时候能够在纯电汽车上跟我们来个交流?」

都说混动好,能够提供更多的续航选择,但实际上纯电车型卖得更好,截止到目前,历年纯电车型以及混动车型的销售份额比例是74%与26%。

纯电在当下的市场是真的很好卖,几乎所有的新势力品牌选择的方向都是纯电车型,BYD最初搞的插混技术,通过多年的研发,技术实力不错,但无奈目前的市场只认纯电。

这也是BYD销量一直被尉来压制的原因,虽然BYD在最近的几年已经加大了在纯电方面的投入,但尉来一直建立起来的纯电口碑是很难撼动的。

相比起BYD在真的搞混动,尉来在混合动力方面就显得有些「鸡贼」了,增程式也算是混合动力的一种,但需要的技术难度相对要低不少。

增程式好卖,这一点檀锦程是知道的,包括大嘴在内的,在菊花厂通过小康介入造车体系之后,对于增程式是各种喷,但在几款车型受阻之后,还是果断的选择加入增程阵营。

但是未来的事儿谁也不知道,檀锦程是相信船夫哥的战略眼光的,哪怕短期销量受到很大的影响,BYD都要坚持开发混动平台,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这次来也是为了这事儿,其实我们两家可以成立一家研发公司,就专注于研发新能源动力相关的,到时候技术共享怎麽样?」

「或者咱们再联合几家车企跟供应链企业,搞一个技术联盟,集合大家的力量来开发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

技术联盟在各大行业里都有,无论一家企业再怎麽强大,也不可能做到什麽技术都全面,把什麽活儿都干了,那样的情节只会是出现在小说当中。

尉来有自己的优势,就有自己的短板,BYD同样如此,其他的企业甚至包括特斯拉在内都是如此,拿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来说,当年尉来在各方压力之下,选择「等等」他们。

包括当时也给予了BYD一定的技术支持,但几年之后再看呢?这帮传统企业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成就甚至还不如小朋这样的新生代车企。

这麽好的一个卖点,是他们不愿意研发吗?其实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导致的技术短板,就像是腾迅干啥都行,但就是电商弄不出来,阿狸在社交领域同样也无法做好一样。

成立一个小范围的技术联盟,搞出来的技术大家共享,这样无论是从研发成本,弥补弱势以及供应链的完善来看,都是相对有利的。

船夫哥笑了笑道:「想法挺不错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其他车企应该怎麽选择呢,还有谁来主导?」

合作,竞争,在合作当中竞争,在竞争当中合作,就是现在的商业模式,BYD并不反对尉来提出的技术联盟概念,但也正如船夫哥所说,应该由谁来主导?

无论是研发机构,还是企业,没有一个主心骨是肯定不行的,看看国民技术就知道了,若是有实控人,再怎麽也不至于混到目前这种面临退市以及被收购的地步。

「谁都不主导,可以参考地平线或者科大讯飞的模式,找一个有这方面创业意向的业内人士,我们各家提供资金以及初始技术,由创业团队来主导。」

通过业绩指标的方式,给予创业团队一定的目标制定,例如说多长时间研发出什麽样的结果,搞得好了给予股权激励,搞得不好那就做出相应的处罚。

就像是对赌一般,目前之于地平线的方式就是这种。

已经完成B3轮融资的地平线,拥有包括巨量引擎,上汽集团,红衫资本,英特尔以及SK海力士等等国内外的资本方,而资本方给予余恺团队无限信任的同时,也制定了发展规划。

余恺团队初始拿到的是5%的股份,每完成一项目标,他们整个团队就会获得一定比例的股权激励,这实际就像是一个画饼的过程,一项项完成资本方制定的目标,余恺及他的团队甚至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也正是在这种激励之下,地平线这些年发展迅速。

年初,征程3发布,征程2也进入到量产阶段,这是国内首款车规级AI晶片,标志着地平线在智能驾驶晶片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突破,地平线在今年发生很大的变化,砍掉包括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等非汽车业务,ALL IN自动驾驶,公司员工从之前的1200名下降至目前的750名。

征程2晶片是地平线目前的核心产品,基于地平线自主研发的BPU架构,具有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等特点,能够满足目前低端电动汽车市场的需求。

而在客户方面,地平线也拥有了包括尉来,上汽,长安,长城,红旗,奥迪,广汽,BYD等等一线厂商,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国内主流车企都有了与地平线的合作意向。

值得一提的是,巨量引擎收购国民技术与目前还是地平线第一大股东并没有什麽冲突,车规级晶片有很多,地平线专注的是自动驾驶领域的车规晶片。

而国民技术开发的车规级晶片,则是应用于智能车灯控制,电机控制,车身控制,虚拟仪表,智能座舱等汽车电子市场。

另外还有安全晶片,包括安全加密,安全认证,防篡改等等功能,为车辆安全提供防护。

这些都是目前尉来在智能座舱领域的研发有着高度的契合,除了这两种晶片之外,还有包括功率晶片,传感器晶片,存储晶片等等。

汽车晶片整体可以分为控制晶片,计算晶片,传感晶片等九大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