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5章 黄埔地皮功成与「背锅侠」(2 / 2)

加入书签

如今因为自己的存在,历史改变太多,香港地产历史也一样,估计某个方面影响到了太古地产,使得他们决定自己开发太古码头了。

方先名也颇为可惜的说道:「是啊,太古码头的位置可是在港岛啊,就位置来说,是香港曾经三大码头中最好的了。」

60年代前的香港三大码头,黄埔码头在红磡,九龙仓码头在尖沙咀,太古码头在港岛鰂鱼涌;

「没什麽可惜的,三大码头我们有其二了,不要想着全部,那太贪心了。」杨文东笑了笑;

虽然想自己的事业更进一层楼,但在香港一个小城市,如果真的做到了太极致反而不好,万一以后香港社会房价太高的黑锅都背在他的身上,那才是冤枉;

但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自己如今在香港的房产太多了;

看来,还是得造出一个房产「大佬」出来啊,以后让人想到香港地产就想到他,而不是杨文东,要让香港人觉得杨文东不过就是一个收租的;

反正自己未来也不会参与过多住宅项目,黄埔码头这个也是没的选择,这麽大的地皮,也不可能建第二个海港城,那就脑子进水了。

随即,他便问道:「李嘉成最近怎麽样了?」

「李嘉成?」方先名有些不理解老板怎麽突然说这个事,但还是回道:「李嘉成最近在地产市场很活跃,经常性的参加港府竞拍,甚至在74年初,他便借入大量资金,收购一些廉价地皮,如今可是回报丰厚啊。」

「有点能力啊,挺好的。」杨文东点点头,道:「这样,安排TVB与东方日报对其进行一个专访,然后在传媒上大规模宣传他的成绩。」

前世的香港房价之高,让人瞠目结舌,但就事论事有一说一,香港地产的价格,李嘉成或许有一定贡献,但占比还真不高;

香港的四大家族,李嘉成家族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成功国际化的,无论是加拿大丶英国丶亚洲以及遍布全球的港口与零售,都是其产业国际化的成功,虽然这笔钱也是来自于香港,但基本上在90年代出去了很多;

而剩下的三大家族,可是基本上都在香港市场里转圈圈,一直在炒地皮;

特别是另外一个李家家族,其身价不比李嘉成差多少,主业却一直在香港,其对香港房价的贡献,可见一斑。

可为何李嘉成背了这个锅?还不因为他太喜欢招摇,人家另外三大家族就低调多了,一直闷声发大财,李嘉成的照片全球华人可能都知道,但另外三大家族的掌门人,站在普通人面前,十有八九不认识。

所以如今自己的造「锅」行动,就只能锁定李嘉成了;

反正他也喜欢出名,对于有些商人来说,他们是喜欢自己出名,然后凭藉明星流量光环带动旗下产业发展,前世也有多家手机丶汽车企业的老板,玩这种套路。

「宣传李嘉成?这是为何?」郑志杰不解问道;

杨文东笑了笑:「这就不用问了,我有我的目的,这对于李嘉成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本身也就喜欢出名。」

其实可能这也与李嘉成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其父早逝,母亲身体不好,他很小便承担家庭责任,出去做童工必然也被欺负;

后来投靠自己的舅舅,也没得到多好的待遇,甚至其与表妹的婚事也一直不被赞同,直到他创业成功才被许可,要知道,李嘉成结婚的时候已经35,妻子33,在这个时代,这麽晚结婚,已经算是很异类了,如果不是父母不同意,不可能这样。

「好,我会通知秦生的。」郑志杰答应道。

杨文东又道:「另外,跟秦志业说一下,以后在传媒这一块,控制好舆论,尽量不要让我们公司上报,如果真的很难做到,那就尽量不要报导我们地产公司的事情。」

长兴集团的规模太大,一举一动影响半个香港,东方日报自己可以不报导,但很难限制其他所有报纸都不报,不过适度控制还是可以做的。

这个时代不是网际网路时代,更不是移动网际网路时代,只要报纸电视控制好了,那普通群众是很难知晓外界的事情的,比如一个楼盘,如果不写背后公司的名字,那普通人想调查这个楼盘是哪一家公司的,简直难如登天。

这也是网际网路之前的好处了,也因为这样,网际网路之后,很多年纪大的企业管理层丶甚至政府管理层,做事没有转过弯,闹了很多笑话.

郑志杰接着道:「没问题,我明白杨生的意思了。」

他也是聪明人,大概知晓老板的目的了。

几天后,长江实业公司总部:

带着黑框眼镜的李嘉成听到助理的汇报之后,放下手中报纸,惊讶问道:「TVB要采访我?」

助理开心说道:「是的,李生,TVB想要采访香港的一些白手起家群体,记录创业过程与故事,然后会拍成电视节目播放,也会准备写成书籍,然后对外出售,类似于一些名人的传记啊。」

「还有这种事,居然轮到我了?」李嘉成还是有些不解:「那杨文东不应该更合适吗?」

助理也不确定,道:「可能是因为杨生是他们老板,他们也不敢随便去找吧,或者被杨生拒绝了。」

「嗯,有可能。」李嘉成点点头,随即道:「这样,你先去好好招待他们,我换个正装,然后去外面会见他们。」

面对这样的采访,他也要重视,毕竟,这可能是要计入历史的。

PS:求月票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