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4章 最误打误撞的一集(2 / 2)

加入书签

法尔特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激动:

「和黄所说的一样,他们构建的这套理论,描述了离子在固体中分布和停留,完全可以看作是这个领域的标准模型。

它描述了高能离子束轰击矽晶体时,离子在材料中的分布规律。理论的核心是离子能量损失的两种机制,也就是核阻止和电子阻止。

黄通过求传输方程,给出了离子在材料中的深度分布,它认为这样的分布近似于高斯分布。

哦天哪!他甚至还根据离子种类和能量,试图去精确计算离子平均的穿透深度和分布的方差。」

法尔特的手指在论文上划过,指向一幅高斯分布曲线,

「你们看这里,他们展示了掺杂剂在矽晶体中的深度分布,并用霍尔效应测量验证了结果,模拟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

只是受限于实验设备,他们的实验做的比较粗糙,最终离子注入的效果也不够好。

但他们的实验结果虽然不好,但实验结果和计算模拟的结果非常吻合!

不愧是黄,在理论物理上的造诣,有着大师级水准。」

赫尔曼问道:「法尔特教授,有没有可能华国人伪造了实验数据?」

法尔特摇头道:「没有必要,因为实验我们能够复现。

他们用来模拟的实验结果用的就是基础设备,又不是二次离子质谱技术。

总之如果快的话,我们这几天就能模拟一个结果出来,看和华国的模型结果是否一致。

如果验证成功的话,那麽可以证明华国在理论基础丶模型构建和模拟计算上确实有自己的一套。」

赫尔曼问道:「所以,法尔特教授,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要和华国合作?」

法尔特点头:「当然。」

东德的德勒斯登将在未来慢慢成长为整个苏俄阵营的微电子和半导体工业中心。

在八十年底的时候,拥有超过四万名雇员。

而其中最大的企业是生产DRAM,也就是存储晶片的ZMDI。

东德ZMD U61000,1Mb存储量,CMOS工艺,东德冷战末期生产的最高端内存晶片。

什麽水平,大致和日立丶NEC 1984年同等水平。

不能算强,但绝不算弱。

而现在,得益于OGAS计划,东德已经提前往半导体领域投入资源了。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压根不可能会派魏斯和穆勒前往华国,只为确认华国的技术到底到了哪个地步。

因为如果不是对半导体空前重视,华国在苏俄阵营的工业版图里确实排不上号。

华国掌握的是一部分释经权,以及农业和军事,它的定位不是工业国,此时的苏俄也不希望华国成为工业国。

如果华国在工业技术上达到和东德一个水平,恐怕苏俄要夜不能寐了。

片刻后法尔特接着说道:「华国同行们绘制了离子深度分布曲线,并且展示了他们的理论和实验高度一致。

我认为我们应该推动合作。」

赫尔曼听完后点头道:「我会去推动此事的,不过你们别报太大期望。

毕竟华国同行们想要合作的技术里,离子注入相关设备还是过于敏感,你们知道的。」

在座各位面面相觑。

大家都是知识分子,看报纸属于是每日例行任务了。

自然知道,此时华国正在研发原子弹。

而离子注入相关技术又包括了大量离子相关设备,也许和核武器无关,但谁又能保证,华国不会将其运用到核武器研发中呢?

「教授,你是说核武器研发?」

「没错。」

法尔特辩解道:「离子注入所需的精密设备和核武器无关啊。

核武器研发的目标是实现核裂变或聚变反应,涉及极高的能量和大规模设施,而离子注入专注于微观尺度的半导体掺杂,能量需求和设备规模差异显着!

他们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作为东德半导体的负责人,法尔特非常迫切希望能够推动和华国的合作,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东德半导体迅速发展的曙光。

赫尔曼伸出手往下压,示意法尔特冷静:「我知道,我当然知道。

但问题是,我们得说服米特区的官僚们,他们还得去说服克里姆林宫的官僚们,我们和华国的合作是半导体领域的,是纯技术的,和核武器无关。

可问题在于,哪怕是半导体技术,它也能用到飞弹的控制系统上。

这些都是我们和华国开展合作的阻碍!」

东柏林的科技与科学部大楼

桌子一侧坐着赫尔曼,对面是弗里德里希·施密特,负责国际科学合作的高级官员,他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冷静。

弗里德里希看着报告,低声说道:「不可思议。华国的半导体物理研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他们的理论居然能够达到这个程度。」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敬佩。

赫尔曼双手交叉,沉声道:「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弗里德里希同志。」

弗里德里希谨慎道:「但我们必须小心。半导体技术不仅关乎科学。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

赫尔曼点头道:「您说得对。他们的技术令人叹服,但军事应用的潜力不容忽视。如果我们涉足太深,可能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不过,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有限的领域合作,比如光学。」

「光学?」弗里德里希挑了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说下去。」

赫尔曼倾身向前,语气变得坚定:「光学领域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高精度模拟技术,而不至于触及半导体核心和核武器有关的敏感部分。

我们可以提议合作研发光学仪器。这既能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方法,又能将合作范围控制在安全边界内。

加上半导体需要用到光学的领域有很多,我们在光学领域有着独到的优势,华国人想必会对此满意的。」

弗里德里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罕见的笑意:「聪明。这是个可行的折中方案。光学有战略价值,但不会直接威胁到克里姆林宫的安全底线。」

两人对视一眼,彼此心领神会。

弗里德里希拿起一支钢笔,手指在纸上飞快地写下笔记:「我们需要起草一份提案,提交给上级。合作限定在光学领域,明确边界。可以强调双方的互利。」

他脑中已开始盘算政治层面的影响。这不仅能拉近与华国的关系,还能在不激怒盟友的前提下提升东德的技术水平,他暗自思忖。

「提案中要突出非军事用途,」弗里德里希喃喃自语道,声音小但却带着不容置疑,「避免任何误解。」

「当然。我们将其定位为纯粹的科学合作,为了两国科技的共同进步。」

这对华国来说也算是达到了目的的一半。

光刻技术起源于1950年代,最初用于制造电晶体和简单半导体器件。1957年,德州仪器就开始将光刻技术应用于矽晶圆,取代了手工掩模和化学蚀刻的低效方法。

但此时的华国没有商用光刻机,只能依赖简易的实验性曝光设备。

光刻胶丶蚀刻液和掩模材料这些自己有产能,能造,无非是好用不好用的区别。

但曝光光源和光学镜头这两块,华国压根没办法获取。

因此东德把合作领域限制在光学,由大名鼎鼎的蔡司牵头的时候,黄昆和钱院长汇报导:

「东德果然还是上钩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