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31章 自由号空间站(1 / 2)

加入书签

第431章 自由号空间站

每个国家需要有每个国家的赢学绩效。

苏俄的是他们的钢铁洪流,飞机大炮,可能还有一些科罗廖夫留下的航天馀晖。

但也就是馀晖而已。

克里姆林宫方面已经决定要和华国破冰。

他们希望能够冻结在争议性的议题,降低边境对峙烈度,以及寻找新的合作方向。

苏俄最希望的就是,能用卢布来购买华国的商品,其次是用石油丶技术丶大型工业设备来换,最后才是美元。

他们也寻找到了他们的破冰方式,那就是航天领域的合作。

由柯西金率领,前往华国展开访问的团队中,有两个熟悉的名字:波克罗夫斯基丶格卢什科。

苏俄航天局在科罗廖夫去世后,为了追上阿美莉卡的进度,曾经试图从华国寻找能为他们工作的「教授」。

他们一开始认为钱会是这个人选,只是已经是51区负责人的钱文怎麽可能会跑到莫斯科去为他们工作呢?

所以华国派出了王曦继,一位有一定经验的年轻人去承担这一重任,华国方面会为他的工作提供协助。

双方的合作一开始是很愉快的。

尽管王曦继提出的分布式控制网络的想法,和苏俄的传统不符。

但从实验来看,这一套对N-1火箭来说,是管用的,是有效果的,是能够看到解决曙光的。

很遗憾的是,双方关系的急速降温,导致合作没能继续,在成功前,王曦继被迫回国。

连带着他所坚持的技术路线也付之一炬。

整个N-1火箭的研发进度也停滞了下来。

接二连三的发射失败,加上半导体技术的重视程度上升,苏俄航天局拿到的经费越来越少,N-

1火箭项目名存实亡。

现在,苏俄方面希望能够重启这一项目。

既是为了重返月球,也是破冰的第一步。

这对苏俄来说可不是一个容易做的决定。

某种意义上,这等于是在承认我们不行,必须要由华国人来牵头负责这个项目。

可见在柯西金的操盘下,苏俄对于修复关系的决心之强烈。

1969年,莫斯科时隔数年,王曦继再次踏上这片冰封的土地,记忆中,莫斯科是漫长的冬天,短暂的夏天,几乎不存在的春天和秋天。

这次来不是冬天,气温很适宜。

结合越战前线的炮火,阿美莉卡和苏俄之间在舆论上的冲突加剧,政治上的气氛同样火热。

但他依然能闻到记忆中的冷冽空气,这是一种感觉,是他对莫斯科的记忆被唤醒。

他知道,这一次,他不是作为客人,而是作为回归者。

在苏俄航天局的会议室里,他坐在长桌的一端,对面坐着他曾经的同事,瓦连京·格卢什科。

在多年前,他们曾并肩作战,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而努力。

但最终,两国关系的破裂,让他们各奔东西。

瓦连京老了许多,曾经挺拔的身躯也变得有些偻。

不过他们上次见面是在不久前的燕京。

这次看到王曦继的回归,瓦连京面带笑意:「王,我们又要并肩作战了,这次,我们相信我们能把大家伙给点燃,像土星五号把阿美莉卡太空人源源不断地送上月球那样,我们也要把我们的太空人送上月球。」

王曦继同样微笑着回应,他的语气平静而真诚:「当然,当然,在过去这三年时间里,我可没有停下来过,在理论和计算上,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只要我们的验证顺利,我想我们很快就会成功。」

瓦连京张大嘴巴,这是他在燕京的时候所不知道的:」N-1,它依然是我们的心病。

在你走之后,我们尝试过很多次,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火箭在升空后,总是在某个阶段发生解体。

我们用了最先进的集中式控制系统,但它在面对多台发动机同时工作所产生的复杂振动时,总是在毫秒之间崩溃。

你现在说理论上丶计算上已经完成了验证,怎麽可能?」

在燕京,他们聊的很宽泛。

现在,可以聊一些具体的内容了。

王曦继无奈道:「我在的时候不是说过,集中式的控制系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是100,用分布式控制系统难度最多也就50。」

瓦连京苦笑道:「在苏俄,科学从来不只是科学而已。

分布式控制系统你能提,你担任项目负责人,你可以来推进,但我们不能。

你应该知道李森科吧?」

这里指的是李森科和瓦维洛夫的争论。

双方围绕生物性状是后天环境决定的还是基因遗传决定的争论不休,李森科的理论在尼基塔时期,在苏俄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莫斯科认可的理论,被强行推广到苏俄的农业实践中。

一直到尼基塔被放逐到黑海后,李森科的理论才被否决,现在已经是列昂纳德了,李森科被否决了,但这种气氛,没有消失,塑造这种气氛的土壤仍然存在。

王曦继秒懂,他同样无奈得摇了摇头,「好吧,我明白,我明白。

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

说回分布式控制系统。

我们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就只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我在燕京的这三年时间里,已经解决了这些关键的问题。」

王曦继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图纸和计算报告。

「瓦连京同志,你还记得我当初对你说过的话吗?」王曦继问道,「我说过,自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

他将图纸平铺在桌上,那里是一份详细的多发动机并联方案。」N-1第一级的30台NK-15发动机,我们称之为火箭森林。

在点火瞬间,每一台发动机都会产生微小的推力偏差,这些偏差会叠加,形成次同步振动。

而你们的集中式KORD模拟计算机,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实时计算量时,无法在毫秒级时间内做出有效调整,最终导致了火箭的解体。」

王曦继指着图纸上的一个模块:「这几年,我们在华国拥有了更先进的半导体技术。

我们已经用这些技术,开发出了一款数位化的分布式控制器。

它可以被集成到每一台发动机的旁边,实时监测和调整推力。」

他继续说道:「通过高速数据总线,这些控制器可以实现毫秒级的通信。

如果一台发动机推力异常,相邻的控制器会立即感知到,并在中央单元的统筹下,对其他发动机的推力进行动态补偿。

这就像人体的神经系统,每一个部分都是独立的,但它们又都听从大脑的指挥。

当一个部分出现问题时,其他部分可以迅速进行补偿。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王曦继接着掏出一份论文:「这是PID控制算法。

每一个本地控制器都会实时监测发动机的推力偏差,并根据这个偏差,在瞬间计算出需要修正的推力。

这个计算量很小,对于我们的数字处理器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中央控制单元的角色,则从一个全能的计算者,变成了一个协调者。

它只需要处理一个简化的模型,比如将一个发动机的失灵转化为一个全局的推力补偿向量,并将其分配给其他控制器。

这种分布式计算的方式,彻底避免了单点故障和系统过载的问题。」

没人会质疑华国的民用半导体制造能力,但这是火箭上要用的,它需要更高的稳定性,需要能够承受极端环境。

瓦连京还是震惊于华国的进度之迅速。

王曦继接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半导体电路:

「这是我们开发的分布式控制器。

它可以被集成到每一台发动机的旁边,实时监测和调整推力。

采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固态电晶体和集成电路,能够承受高强度的辐射和振动。」

瓦连京想到苏俄这几年把资金投入到半导体领域,但却进度缓慢就头痛。

这用掉的可都是他们苏俄航天局的预算。

随后他又对王曦继的公文包感兴趣起来,不是,你这什麽万能公文包,怎麽装了这麽多好东西。

「王,还有什麽好东西全部拿出来给我开开眼界吧。」瓦连京调侃道,王曦继说:「我们剩下的工作还包括了控制器的软体开发,我们需要为它编写实时作业系统和控制算法,确保它能够准确快速响应传感器信号做出对应调整。

然后就是发动机台架的热试车,我们需要将新控制器安装到一台真正的NK-15发动机上,在地面进行全推力点火试验。

这将验证推力调节阀的响应速度和控制器的实际表现,确保它能在真实的丶充满振动和噪音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我们还要搭建一个多台发动机的并联试验台,模拟火箭第一级的点火过程,以验证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应对次同步振动时的实际效果。

我们需要对火箭结构进行改造,需要重新设计N-1的内部结构,以安装高速数据总线,确保30

个控制器和中央单元之间的稳定通信。

在火箭的关键部位,需要安装新的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振动丶压力和加速度等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给控制器。」

瓦连京提醒道:「你是不是还忘了什麽?」

王曦继恍然大悟,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资料:「你是说仿真实验对吧?

我已经在华国做完了。

我们已经用计算机模拟N-1火箭的飞行物理丶发动机动力学和外部环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