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大家都要赢!(2 / 2)
我想着都打一趟,下次再回来不知道要到什麽时候了。」
这八年时间里,刘国栋有了小孩,家里添置了电视机,换了收音机,现在在攒钱想着换个大点的房子,自己升职做了工厂的组长,最近在想办法去升学。
听得老徐连连点头。
「你呢?我知道保密,捡点我们能知道的。」
老徐顿时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怎麽说呢,其实我的生活很枯燥。
工作丶学习丶考试。
大致就是这样。
说起这个,我们老师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个世界还有人能学不会微积分吗?
没错,我修了微积分,学了集成电路,电路原理,光学,总之在那里,真的很乏味,大家或多或少都要接受政治学习,以及一些专业知识上的学习。
我感觉我就像去念了一个大学一样。」
工作一概不提,老徐只能捡点能提的。
小芳还不太明白微积分是什麽,她在纺织厂上班,也听不太懂。
毕竟人工智慧还没有入侵纺织厂,把他们的工厂变成黑灯工厂,把她的工作抢走。
但刘国栋可是一直在谋求着进修,他都听傻了。
「不是,你们那还招人吗?」刘国栋表情呆滞,这世界还有人学不会微积分,这叫什麽话?
他认识的复旦丶交大的大学生也没这麽狂的啊。
老徐用手指捏起一枚毛豆,将它挤到嘴巴里嚼吧嚼吧下咽后说道:「这就是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
你真的能忍受一辈子离开申海?不说一辈子,起码也是退休前,去国怀乡大半辈子?」
刘国栋思索片刻后说道:「也是,离开申海跑到乡下地方去确实受不了。
不过我听你说的这意思有点像是七二一指示的落实。
我之所以会想要说上学,也是因为最近我们隔壁的工具机厂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所以我们厂好像也打算要办。
我感觉你们那形式就是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先行版,毕竟电子工业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好的几个行业之一。
你们那这一套模式发展的好,所以就扩展到了我们下面的企业。」
老徐当然知道七二一指示是什麽,大致意思就是说大学要招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人农民,他们在学校学个几年之后再回去继续从事生产工作。
有点类似带看问题找答案的味道在。
不过在这个时间线,因为有51区提前做尝试的缘故,这套玩法的可行性要更高。
前往51区工作的工人们分批次出来放风。
老徐也就是在这一批次里被放了出来。
「应该是,所以你得抓住这次机会,在我们国家,科科学技术只会越来越重要。」老徐指了指电视画面:「你看看,放十年前,谁敢想我们还能去指导苏俄人的火箭发射。
放二十年前,谁敢想,我们生产的产品能在东欧供不应求。
我们只是先行一步,但你们机械厂又或者是其他行业早晚也有这麽一天,你需要做的,就是推动那一天的到来,所以我赞同你的想法,争取接受更好的教育非常有必要!」
各国在华国是有大使的,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会被传回本土。
尤其阿美莉卡的大使在情报收集方面做的格外到位。
当消息传回阿美莉卡后,基辛格在白宫紧急会议上果断指出:「苏俄这次赢了面子,但他们输了里子。
他们被迫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核心技术需要由一个他们正在交恶的国家来拯救。
我们的目标不是否认月球上有苏俄人,而是要让全世界意识到,航天的关键,也就是火箭本身,依赖于华国的工程师和技术!」
苏俄有庞大的宣传机器,阿美莉卡同样有。
阿美莉卡对媒体的控制更加的润物细无声。
同样都是操控媒体,但冷战及此后,自由阵营的操纵手段就是要更高明。
在阿美莉卡媒体的报导中,苏俄的「伟大胜利」被巧妙地淡化,而华国的科技实力则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纽约时报》的头版并没有像苏俄那样渲染宏大的胜利,而是刊登了一篇深入分析报导,标题为:《燕京的静默胜利:华国科技如何拯救了岁岌可危的苏俄登月》。
报导援引可靠消息源指出:
「这次登月,与其说是苏俄科技的胜利,不如说是华国-苏俄科技合作模式的意外展示。
据信,苏俄的N-1巨型火箭在多次失败后,最终依靠华国科学家王曦继主导研发的数位化分布式控制系统才得以成功。
这套系统利用了华国在固态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先进技术,而这恰恰是苏俄长期以来的短板。
在苏俄内部,王曦继也被视为他们从华国发现的新教授。」
报导还进一步分析了两者媒体报导的差异,为的就是离间二者的关系,这招他们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六十年后的2020时空,阿美莉卡媒体同样在想方设法离间俄国和华国之间的关系。
「在莫斯科,官方竭力将胜利归功于弗拉基米尔思想的优越性,对华国科研人员的作用则避而不谈。
但在燕京,媒体却不遗馀力地强调华国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这种微妙的舆论差异,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联盟的裂痕依然存在,且在技术高地,华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苏俄追随者。」
在官方层面,尼克森在电视讲话中,向苏俄表示祝贺,强调阿美莉卡在太空中的探索是为了和平与科学,而不是为了地缘政治的竞争。
外界信不信是另外一回事,毕竟你的GPS卫星都已经投入战斗了,这也是和平吗?
私下,庞大的舆论机器在极力淡化苏俄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阵营的媒体统一了口径,将这场胜利解读为对苏俄的讽刺。
西欧的媒体们普遍将苏俄的胜利定性为一场昂贵的丶由外部技术支持的政治宣传秀。
大致内容是,苏俄被迫向华国寻求最关键的电子技术,这暴露了其经济体系在高精度丶高效率的科技领域存在严重缺陷。
至于同样的经济体系,华国为什麽能做到,他们则闭口不谈。
白宫巧妙地利用这一报导,向燕京方面发出了一个信息:我们看到了你们的贡献,我们了解你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尊重你们的实力。
这种策略旨在离间二者关系,并为后续秘密接触和缓和中美关系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
舆论场上,争论一直在延烧。
一直持续到新一轮的谈判。
在狮城,基辛格将手里的信递给坐在对面的中年男子。
对方打开后,看着信上的署名若有所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