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36(2 / 2)

加入书签

天狩元年,也在一匹接着一匹跑死的战马,和一封接着一封的前线战报里拉开了序幕。

现在的战况对两国来说都比较微妙。

天气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厚,三关前的河流湖泊被冻得结结实实,大穆军队骑着战马在上面行军都不用担心河面塌陷。

这也就意味着,在天气开始变暖和之前,这条人为造就的防线起不来任何阻拦作用。

燕军以步卒为主,拉着步卒出城,与穆军铁骑在空旷处进行厮杀,无异于以己之短攻对方之长,绝非明智之举。

所以这些天里,燕军都是龟缩在城池堡寨里,打算等到河水开始化冻再进行反击。

而穆军长于骑兵,却不擅攻城。

在燕军不出城迎战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寻到机会攻破城门。

穆军一边对燕军呈逼迫之势,一边派骑兵劫掠周边,屠杀燕民,想要以这种方式来逼迫燕军迎战。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因为三关位于两国交界处,常年爆发战乱,再加上周围都是黄河泛滥形成的盐碱地面,不适合拿来种地,所以人烟稀少。

“我们不能一味龟缩等待。”

消息传回京师后,霍翎对几位重臣道。

兵部李寒松生怕霍翎冲动,连忙道:“娘娘,前线将领据城而守,才是眼下最明智的选择。如果下令让前线将领出城应战,那才是中了贼人的奸计。”

霍翎道:“李尚书放心,哀家不会对前线将领指手画脚。”

她自己就是将门出身,虽然不会领兵作战,却很能体谅前线将领的无奈与为难。

难道她还能比前线将领更熟悉前线的局势,更懂得指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前线将领在前面浴血奋战,我们在后面也要尽可能闹出一些动静,帮他们分担一二。”

今天的议事到此结束,在文盛安行礼退下时,霍翎叫住了他:“眼下已经过完年了,文尚书的学生宋叙,还不打算入朝为官吗?”

文盛安还以为霍翎有什么要事,没想到竟然是向他打听宋叙的情况,嘴角微微一抽:“臣这个学生,资质愚钝,性情执拗,没想到能入了娘娘的眼。”

霍翎似笑非笑:“文尚书的得意门生,和资质愚钝可沾不上一点儿边。至于性情执拗这一点,哀家从文尚书身上,倒是窥见一二。”

文盛安嘴角又是一抽,怀疑太后留下他,是为了趁机讽刺一下他。

不过文盛安也知道,太后并非如此无聊之人,讽刺他顶多就是顺带的,最主要的还是询问宋叙。

文盛安回到府邸,换下官服,正准备派人去请宋叙,宋叙就先一步过来给文盛安请安了。

因为宋叙在京师没有住处,所以他这段时间都是借宿在文府。

文盛安面色略有些复杂地看着宋叙。

宋叙抚去肩上的落雪,疑惑道:“老师怎么这么看着我。”

文盛安道:“今天娘娘问起你了。”

宋叙:“娘娘日理万机,怎会无缘无故问起我。”

经宋叙一提醒,文盛安也琢磨过来了:“应该是和燕北有关。你去过大穆,娘娘是想问你有没有什么计策可以制衡大穆。”

宋叙仔细听了前因后果,略作沉吟后道:“倒是有个办法。

“穆国内部混居有许多游牧部落,这些游牧部落大都是迫于穆国的威势才降服的。他们早就不满穆国的压迫,只是因为他们人数不够多,实力不够强,无法与穆国抗衡,这才一直掀不起风浪。

“如果能够挑动这些部落的仇恨,让他们联合在一起掀起反抗,大穆两线开战,势必会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三关对大穆来说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没有他们国内的稳定重要。就算那位永庆帝想要继续攻打三关,那些契丹贵族也会想方设法逼迫永庆帝调兵回援。”

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契丹贵族来说,打下三关,真正受益的人是永庆帝。

但要是这些游牧部落闹得太厉害,损害的就是他们这些贵族的利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