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73(1 / 2)

加入书签

以服众,所以先压恒辰太子一头,否定其功绩。

他的目光扫过惊讶的百官,想起吴霜快到顺都了。心念一转,已有对策,于是放松下来。

永历瞥一眼面不改色的九叔,日渐低沉的嗓音抑扬顿挫:“朕认为,恒辰太子的言论,有诸多不妥。兄长说,不在意王朝延续,和一姓兴亡。那么,配享太庙,既不是他的本意,也不再合理。太庙是王朝和皇权的象征,他不在意老楚家的兴亡,牌位就不该供在那。”

W?a?n?g?址?F?a?B?u?页?ī???u?????n???????????????????

百官愕然相顾,都不懂皇帝这是怎么了。立即有多人劝谏:“恒辰太子配享太庙,是先皇的旨意,请陛下三思。”

“为维护社稷,朕心意已决。”永历口吻坚决。

有数名老臣跪哭劝谏,声震朝堂,请皇帝收回成命。不可因三言两语,就否定恒辰太子的全部功绩。

见他们心向兄长,永历微微恼火。但他不慌不忙,摆出少年天子的威严,先斥几人御前失仪,该受廷杖,又当即免罚。

接着,以历史依据驳倒劝谏者:“太宗朝一有大功之臣子,也曾配享太庙,又因早年言行失当而迁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马虎不得。”

又强调,自己是为社稷着想:“恒辰太子身为储君,狂言忘祖,就是不对。朕以身许国,才做此决定。若藏私心,早就把吴师傅的牌位移进去了!”

事实如此,恒辰太子的旧言,确实失当。渐渐的,无人再劝,大殿一片死寂。

楚翊用余光瞟着御座上的少年。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只是,当下走错了几步。

“九叔有何看法?”最后,永历看向沉默的摄政王。

“陛下言之有理。”楚翊淡漠地附和。他不能与皇帝当廷争辩,将叔侄俩的嫌隙亮在百官面前。

对于他的爽快,皇帝很意外,张了张嘴,一时无言。像是提前准备了很多辩词,却没用上。

沉默中,楚翊听见皇帝提了一口气,这是说出大事的前奏:“还有一事,朕亦考虑许久。朕十二岁了,已经圆锁,人生步入新程——”

话音未落,楚翊在腮帮一咬,两眼一翻,以优雅的姿态从椅子溜了下去。倒地吐血的同时,他用胳膊垫了一下脑袋。可不能摔傻或破相,该和小五不般配了。

这便是,他对袁鹏说的“全身而退”之法。

用装病,给皇帝一个顺理成章的由头亲政,而不必在群臣面前激化矛盾。如此,是摄政王病了,皇帝才暂时亲政,而非夺权。

这二者,区别很大。夺权无限期,而病会康复。

“九叔?快传太医——”永历吓了一跳,面带愧色奔下御座,和太监一起扶起操劳过度又急火攻心的摄政王,“快,解开领子透透气,掐人中……”

手忙脚乱中,一条绣着柳叶的手帕掉了出来,又被昏迷中的摄政王悄悄捡了回去。太医赶来,施针忙活一阵,将人抬走。

惊魂稍定,继续朝议。

永历的思绪乱了,还未开口,吏部尚书袁鹏竟率先劝道:“宁王爷突发急症,需时日静养。臣恭请陛下亲政,掌天下之公器,治国安邦。”

“哎呀,袁爱卿……”永历万没想到,九叔的左膀右臂,竟然会最先支持自己亲政!

他欣然一笑,双眼泛红,整个人透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准奏!”

群臣皆无异议,但也没齐声恭贺。毕竟,这不是正式亲政,而是基于摄政王突然病倒的临时决议。

散朝之后,永历命钦天监择吉。

很快确认,移龛的吉时,是四天后的巳时初刻。先祭告,再请灵,后以红布包裹牌位,重新安位,途中要避免颠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