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8章 吏部传说之其三(1 / 2)

加入书签

第398章 吏部传说之其三

当朝之中,论选人用人,那自然是吏部尚书杨思忠了。

在苏泽看来,就连自己的师相高拱,在看人眼光上也远不如杨思忠。

当年杨思忠,可是在通政司发掘了很多人才的。

大明在朝鲜丶琉球丶南洋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外交成果,这都和杨思忠慧眼识珠离不开。

苏泽还听沈一贯说,被杨思忠安排到朝鲜的汤显祖,已经引发了朝鲜的狂热喜爱。

汤显祖本来是举人,要回来参加今年的会试,但是朝鲜从国主到普通百姓,都舍不得让汤显祖离开朝鲜,于是将他居住的地方团团围住,不肯放汤显祖归国。

据说汤显祖面对这些热情的朝鲜人,眼泪都出来了,当场作曲一首。

这首小曲写出了他科举之路的艰辛,写出了他对未来前途的渴望。

这首小曲又在朝鲜国内疯传,引发了朝鲜失意读书人的共鸣。

可共鸣是共鸣,朝鲜人还是舍不得将他放回大明,尤其是汤显祖要返回大明参加会试的。

朝鲜读书人都一致认为,以汤显祖的才学名望,一定能科举高中,到时候他就不会再返回朝鲜了。

就这样,汤显祖错过了本次会试。

苏泽听到这里的时候都快要笑出声来,他也没想到汤显祖竟然这麽倒霉。

但是也因为汤显祖在朝鲜的名望,让朝鲜通政署主司冯学颜,在朝鲜干得风生水起。

他先是说服朝鲜,在鸭江边上也设置军队,和大明辽东的军队一起围剿女真残部。

虽然朝鲜人的战斗力很弱,但大明对他们的期待是严守边境,只要不让女真人逃窜到朝鲜国境内就行了。

官复原职的辽阳总兵李成梁,又领兵击溃了两次建州女真部落,在鸭江边上成功斩下了这两个造反部落首领的脑袋。

除此之外,冯学颜又说服了朝鲜国主,在朝鲜举行武举,筹建了一支小型水师。

这支水师的作用是协助大明水师护航商船,阻挡那些游荡在海上的倭寇侵扰朝鲜。

苏泽注意到一名叫做李舜臣的朝鲜人,考中了这次朝鲜武举的状元,如今这些朝鲜新科武举人,都在济州岛水师基地,跟随大明水师操练。

如果说朝鲜通政署,已经成为朝鲜朝堂的重要影响力的话。

那琉球通政署,就已经凌驾在琉球朝堂之上了。

琉球通政署主司吴绍祖,帮助琉球王室驱逐了倭国渗透势力之后,琉球国主几乎将琉球的国政都委托给了吴绍祖。

吴绍祖本来还认为,自己这麽把持琉球国政,会被琉球贵族反对。

可没想到,整个琉球从上到下,都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琉球国内还有贵族,提出要内附的请求。

吴绍祖自然很高兴,他觉得只要琉球内附,那自己这个琉球通政署就可以撤销了,自己就能归国了。

但是朝堂诸公却因为种种考虑,还是否决了琉球内附的请求。

万般无奈之下,吴绍祖只能就在琉球,做他的太上王。

不得不说,吴绍祖也确实将琉球治理的很好。

吴绍祖发挥了区位优势,将琉球定义为海上贸易的中转中心,并且提出免税的口号,吸引周围的船只停靠。

虽然船只入港免税,但是琉球却能依靠这些海上贸易的服务,获得大量的收入和工作岗位。

其中最好的工作,就是精通汉语的领航员了。

外国船只现在都会先到琉球,然后在琉球雇佣一位了解大明海港法律的领航员,然后这位领航员就会引导这些船前往大明的港口。

这些领航员是翻译,又是向导,他们还了解大明各大港口的特产,熟悉报关等税务手续。

也就是说,雇佣这样一名琉球领航员,就等于雇佣了一名领航水手长丶翻译丶商业和税务顾问。

琉球本来就是小国,而如今出入大明的船与日俱增,仅仅靠着这个工作,就能给琉球带来大量的优质岗位。

更不要说船只补给丶购买海图丶船员消费,这些都能给琉球带来大量的收入。

靠着这个,琉球日益富庶,吴绍祖在琉球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当然,吴绍祖归国也越来越无望。

前两人的功绩,已经让京师众衙门高看通政司了,而南洋通政署主司张宣,更是三个海外通政署成绩最突出的。

当然,张宣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他除了是南洋通政署的主司外,还兼任楚王太傅的职位。

马尼拉国迎接了大明楚王作为自己的国主,但楚王年幼,所以楚王太傅张宣,代替楚王打理马尼拉的政务。

张宣在南洋的功绩,是飞速的帮助楚王开疆拓土。

马尼拉吕宋国,原本只是马尼拉城附近,加上城外一些土邦组成的小国。

当然,吕宋幅员辽阔,人口稀少,马尼拉吕宋国如果放在大明,差不多也有个十个县的大小。

而马尼拉吕宋国,通过认楚王为国主,直接成为了大明朝贡体系中的第一序列。

按照苏泽的朝贡体系,马尼拉吕宋国可以享受诸多的优待,马尼拉吕宋国的商船,几乎可以享受和大明商人差不多的待遇。

通过这项优待,马尼拉吕宋国这个原本的城邦小国,立刻成为南洋大国。

然后在佛郎机人和奥斯曼人开战后,张宣又施展了他出色的外交手段。

张宣不停的和两国使者接触,不断给两国开价,最终用极小的代价,获得了佛郎机人在吕宋的几个殖民领。

而马尼拉吕宋国需要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口头上支持佛郎机」,并且在战争时期,不切断佛郎机人的贸易路线,允许他们继续停靠吕宋的港口。

而佛郎机人这样一来,就等于将自己在吕宋经营的势力,全部都转让给了大明。

他们扶植的土邦领主们,自然毫无负担的投靠了大明。

结果就是,楚王这个几岁的孩子,他的藩国凭空增长了数倍。

这件事传到京师,满朝诸公是又高兴又焦虑。

海外土地能够带来的利益,如今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只要是稍有远见的官员,都不再反对对外殖拓,唯一争论的是殖拓成本的问题。

张宣不费一兵一卒,就给「楚王封地」开疆拓土,大家自然是欢喜的。

可「楚王封地」这麽大,日后楚王长大之后,这又是一件麻烦。

杨思忠如此慧眼识珠,所以苏泽在治安司主司的人选上遇到问题,自然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杨思忠。

——

禁卫军的百户沐昌佑,正巧来到吏部办事。

沐昌佑的办事并不顺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