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3章 刑部自辩(1 / 2)

加入书签

第403章 刑部自辩

整个六月上旬,朝堂上下都在为了苏泽的奏疏争吵不休。

甚至原本被都察院弹劾的广西布政使成子学,都已经没人在意了。

苏泽的奏疏这次只针对外任官员,也就是京师以外任职的官员。

但是按照苏泽日拱一卒的行事风格,这项制度早晚也要覆盖到在京官员,这自然是对都察院权力的剥夺。

如此的群意汹汹,就是海瑞也无法压制。

事情闹到了六月二十日,都察院还在对着苏泽的奏疏猛烈抨击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广西布政使成子学入京了!

这下子整个京师都震荡了。

内阁。

高拱面沉如水,他看向几位阁臣说道:

「成子学擅自入京,诸位怎麽看?」

张居正的脸色也非常难看,一方布政使可是地方要员,大明对于地方官员的管理非常严格,县令无故都不能离开所治的县,更不要说一方布政使这个级别的官员擅自离开属地进京了。

这是对朝廷权威的挑衅。

张居正说道:

「成子学擅离职守入京,应该派遣法司逮捕下狱,再请陛下圣裁!」

这一次内阁达成了一致意见。

隆庆皇帝对于成子学的行为也十分的愤怒。

等到成子学被逮捕押送到诏狱后,隆庆皇帝派遣提点东厂的司礼监太监陈洪,前往诏狱讯问成子学。

诏狱,是关押重要犯人的监狱。

相比其他监狱,诏狱至少是乾净的,当然只要是监狱总少不了那阴暗潮湿的味道。

陈洪手里拿着香帕,试图遮掩住诏狱的霉味,但是这些味道来自于四面八方,根本不是一张香帕能够挡住的。

在狱卒的带领下,陈洪来到了诏狱里面的牢房。

隆庆皇帝对于臣下比较宽厚,在刚继位的时候就释放了关押在诏狱的政治犯。

所以诏狱的狱卒,在隆庆朝是个清闲的差事,广西布政使成子学,可以说是隆庆朝诏狱关押的最高级别官员。

陈洪来了诏狱深处,他看到了一身素袍的成子学。

成子学是嘉靖三十年的进士,他中进士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近二十年的宦海沉浮后,成子学自有一份地方大员的气度。

陈洪见到成子学,他也不明白为什麽自己突然气势就小了很多。

陈洪还是摸了摸怀里的圣旨,他鼓起气势,对着牢房中的成子学宣读了圣旨。

等宣读完毕,陈洪对着冷静的成子学说道:

「成大人,你还有什麽要说的?」

成子学叩谢圣旨,接着说道:

「罪臣请陈罪自辩于御前。」

这下子陈洪的脸色更难看了。

如果成子学当场认罪,他这趟差事就算是办成了,可是他不肯认罪,还要自辨于御前?

以目前隆庆皇帝的状况,又怎麽会答应他这样的要求。

陈洪板着脸说道:

「成大人,陛下也说了,你是先帝朝的老臣,久任地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你俯首认罪,咱家还能帮你从中说项。陛下宽厚臣下,你也能保住性命。」

成子学却说道:

「臣只求能陈罪自辨。」

看到成子学油盐不进的样子,陈洪继续恐吓道:

「成子学!陛下让咱家前来,是要给你体面,若是你不识体面,那朝廷必然会详查汝罪,等祸及家人的时候,可别追悔莫及!」

但成子学却冷冷的说道:

「罪臣请自陈其罪。」

看到成子学这幅样子,陈洪拂袖而去。

等到隆庆皇帝听完了陈洪的回报,他抬了抬眼。

冯保立刻凑上去,将一支笔递到了皇帝的手里。

快要入夏后,隆庆皇帝的身体好了一些。

只是语言能力还没能恢复,所以皇帝还是深居简出,除了内阁的几位阁老之外,更不愿意见外臣了。

听完了陈洪的汇报,隆庆皇帝又想起了苏泽的奏疏,在纸上写道:

「让成去刑部。」

隆庆皇帝现在只能手写,所以用词非常简略。

冯保还是很快明白了他意思,问道:

「陛下,是让成子期去刑部陈罪?」

隆庆皇帝皇帝点头,又写道:

「内丶科道丶大丶刑丶司」

冯保又问道:

「内阁丶六科都察院丶大理寺和刑部,以及司礼监派员列席旁听?」

隆庆皇帝又点头,他最后写下了一个「苏」。

冯保立刻说道:

「请苏翰林也去?」

隆庆皇帝点头,这下子他有些累了,将笔扔到桌子上。

冯保立刻说道:

「仆臣这就去拟旨!」

——

六月二十一日,苏泽来到了刑部大堂。

苏泽本以为他来得早,却没想到海瑞比他更早到。

苏泽以前通过【飞哥传书】和海瑞有过书信往来,后来也在京师门前亲眼见了海瑞入京。

但是和海瑞面对面的交流,今天还是第一次。

海瑞也在打量苏泽。

两人可以说是神交已久。

苏泽抢先上去和海瑞打招呼:

「海大人。」

海瑞回礼后也看向苏泽。

「本官在南京的时候,就经常听说苏翰林的名声,今日一见果然风采不凡。」

海瑞简单客套了几句说道:

「这是本官第二次来刑部大堂了。」

苏泽疑惑的看向海瑞,海瑞说道:

「第一次是来受审的。」

苏泽差点绷不住,他才想起来,当年海瑞上治安疏后,气的嘉靖皇帝差点吐血,嘉靖皇帝就命令三法司在刑部大堂审理海瑞,但是最终都没能给海瑞定罪。

合着海瑞是来故地重游了?

苏泽也没想到,海瑞竟然还有这份冷幽默。

海瑞继续问道:

「苏翰林,成子学的案子,你怎麽看?」

苏泽立刻说道:

「海大人,此案定有隐情。」

「何以见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