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4章 工矿税(2 / 2)

加入书签

不一会儿,苏泽又看到了几名户部官员,看来自己猜的没错,内阁喊自己过来,也是为了财税分配的问题。

高拱清了清嗓子说道:

「今日请诸位过来,是想要议一下地方财源的问题。」

高拱看向身边的张居正。

张居正拿出会计录,开始宣读去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

其实这些数字,各大报纸在年初的时候已经都报导过了,苏泽心中也知道了个大概。

隆庆四年一年,大明财政增长显着。

可以说大明的财政,基于隆庆元年,也就隆庆皇帝登基的时候,已经翻了倍。

当然,这个税收还是有水分的。

其中一个大头,来自于登莱铸币所的铸币税。

一两白银铸币两银元,这对于财政来说几乎是魔法一样,通过这样实现的增长并不是长久的。

一是大明这个白银黑洞,会吞噬周围的白银,低成本的白银很快会枯竭。

另外如今稳定的币值,是因为大明的欠帐,在登莱铸币之前,大明一直处于货币紧缺的状态,这些银元加速了商品流通,满足了交易的需求,所以才能锚定一个这麽高的价值。

但是银元的需求也不是无限的,当市场上的银元达到一定数量之后,铸币税也就会降低。

另外一笔大的收入是市舶税,但是这笔钱都是入皇帝的内帑的。

当然,隆庆皇帝还是比较体恤外朝的,每年也都会从市舶税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外朝,大明武监的费用丶京营新军的费用,还有皇家的水泥厂丶炼钢厂,都是从这里来的。

最后一个上升的就是商税了。

虽然只有两省一府徵收商税,但是商税的增长还是非常可喜的,而且这笔钱是掌握在户部手里的。

张居正念完了收入,又开始念支出。

朝廷收钱多了,但是花钱也多了。

几次战争的人员军饷变少了,阵亡抚恤也少了,但是军费开支还是增长了。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大明战争对于军需补给的消耗是巨大的,火药消耗比之前翻了几倍。

还有各种军械的建造,海军的建设,这些都是相当巨大的开销。

两省一府的吏员开支,培训和教育费用规模也不小。

还有学校的建设,黄河和运河的工程,这些都是巨大的开支,算下来大明的财政竟然也只是堪堪收支平衡。

而这一切,都已经是在张居正这个理财高手的操持下,加强审计开源节流以后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麽成子文向朝廷上奏,但是工部都拨不出经费来治理邕江的原因。

张居正看向户部的官员,开口说道:

「财政的事情,不过与开源和节流两项,节流自然不必说了,朝廷已经在江南试行折银纳税,可以节约将实税运输到京师的成本。」

「这次喊大家来商议的是开源的事情。」

紧接着,张居正又点了顺天府商税司魏恽的名字。

魏恽大概也是早有准备,掏出一份文书开始读了起来。

「诸位大人,这是去岁顺天府商税徵收的情况。」

魏恽将去年顺天府商税徵收的简报介绍了一遍,就连一向对商税不太感冒的赵贞吉也惊道:

「这麽多?」

魏恽说道:

「赵阁老,顺天府商税多,还占了京师是北方市场集散中心的优势,京师几个大型市场每年都会上缴大量的赋税。」

「相比之下,山西和山东也有增长,要比京师少很多。」

「目前山东和山西收上来的商税,用于吏员改革和学政改革都不够收支平衡,还需要朝廷继续贴补。」

听完了魏恽的话,在场众人都皱眉。

众人的目光落在了苏泽的身上。

推动商税是苏泽一直在做的事情,可是这麽看来,商税的效果也没有想像中的好啊。

苏泽心中明白是怎麽回事。

大明如今的商税,其实准确的说是商品流通税。

商税的徵收主体是贩运货物的商人,结果就是一个地区商业越发达,能收到的商税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麽江南地区强烈反对徵收商税的原因,这是因为江南是如今大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开徵商税,那麽江南一定是最痛的。

「子霖,商税之议是你提出来的,你来说说吧。」

高拱看向苏泽,点了他来回答这个问题。

苏泽拱手,接着说道:

「诸位阁老,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商税有馀,但是却没有徵收足够的工矿税。」

「工税?」

众人看向苏泽。

苏泽说道:

「山西的矿场,京师周围的工厂,直沽和山东的工坊,除了官办的工厂上缴利润给户部之外,这些工厂创造财富,但是却没有徵税。」

「工厂将商品卖给商人,本身已经获利,为什麽只对贩卖货物的商人徵税,却不对这些工矿主徵税呢?」

苏泽这句话说完,众人也开始思考起来。

其实高拱和张居正这些眼光深远的政治家,也已经意识到了,工矿主和传统意义上商人完全是两个物种了。

工矿主其实更类似于地主,他们以机器矿场为土地,不断的生产制造财富,而现有的体系,却没有人向他们徵税。

苏泽说道:

「农户耕种土地,朝廷徵收税赋;商人运输货物,朝廷徵收市税坐税;但是工矿主却没有徵税。」

但是也有人意识到了问题,比如张居正就皱眉说道:

「如果一件货物,从生产出来以后就徵税,然后又在运输贩运的时候增税,那对于距离产地比较远的百姓是不是不公平?一件货物要被徵收几次税,这是不是也在剥削民力?」

好家夥,连重复徵税都能想到,不愧是张居正。

苏泽不由感慨,如果没有系统,自己如何和这些大明的顶尖精英同台。

张居正在财政上的天赋也太强了吧?

不过这件事,后世早有办法,苏泽说道:

「张阁老所言极是,一件商品若是重复徵税,最终还是普通百姓来交,这样对于百姓是一笔负担。」

「所以下官认为,在工矿交税之后,完税的凭证可以分为三联,一份工矿主保存,作为交税的凭据;一份有当地税司保存,作为徵税的凭证;最后一份则交给贩运的商人,表明这批货物已经完税,则可以免去沿途的过路税和市税。」

张居正思考了一下,觉得苏泽的办法倒是可行。

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

「如此以来,朝廷徵税不是和以前差不多,还凭添了增税的人力成本?」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