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37(1 / 2)

加入书签

喜欢流水线生产的偶像,但她的公司不能只有流水线。

公司里的艺术品太少了。

倒也不是秋叶娱乐独有的现象,随着资本涌入娱乐圈,整个娱乐圈的艺术品都在减少,金钱堆砌起的工艺品垃圾充斥着荧幕头条。

需求决定供给,如今的市场需求则被财阀们引导、控制。

邱芜澜正是塑造时代审美和需求的那一批人。

电视屏幕里的年轻女艺人,仰头望着古镇牌匾,口齿不清地念道“仓……仓、仓什么造字……”

旁边的男艺人大笑出声,“仓颉,仓颉造字你不知道啊?”

“我不知道啊。”女孩懵懵的,一脸呆萌。

男艺人冲她比了个拇指,拉足嘲讽。

“我真的不知道,”女孩也笑了,“我不相信他们都知道,等着,我去叫星星过来,他绝对也不知道。”

她跑开去了,带了另一个男艺人过来,指着牌匾问:“你知道上面写了什么么?”

男艺人仰着头,深沉地盯了半晌——

“仓吉造字?”

屏幕内外顿时一片哄笑,满屏弹幕都在刷“哈哈哈哈”和“瑚涂电影艺术学院”、“瑚弄人电影艺术学院”。

少数几条鄙视艺人文化的弹幕立刻引来群攻:“就你文化高”“学习去看教科书行不行啊,我又不是为了学知识看的综艺”。

不管这是两位艺人真实的文化水平,还是为了衬托其中的某人、为他打造“国风学霸”人设而刻意安排的剧情,这都是个造星的绝佳时代。

艺人从九十八分提高到九十九分异常艰难,持续努力下去,娱乐圈的产出投入比将不堪负荷。

但是从零分提高到三十分,极其容易。

一百年前,一个“明星”三岁就开始学习艺技,他们不止精通诗词歌赋、乐舞剑戟,就连每一步路、每一根手指如何律动都苦心孤诣地钻研。

那是一个真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年代,需要长达十年、十数年的人力成本。

四十年前,在人人都是影视、音乐双栖的年代,想要脱颖而出也还十分费劲。

邱芜澜和她的同行们致力于破除遍地九十八分的局面,他们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用一个世纪去改造娱乐圈的土壤。

当消费者们看惯了三十分的艺人后,只需要培养出一个六十分的明星,便会被观众捧上神坛。

邱芜澜不会放弃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大量生产这些工艺品,如何突显艺术品的珍贵。

可一直审美降级势必反噬自身。

派克钢笔的量产、降价计划,不仅没有使它更上一层,反而导致品牌失去了高端定位。

秋叶娱乐进军娱乐圈有点晚了,想要迅速站稳脚跟,邱芜澜只能用钱堆砌垃圾,靠量取胜。

不管宋折凝再如何趾高气昂、跋扈霸道,她现在都需要她这样的艺术品。

在时代垃圾的衬托下,艺术品越来越稀少、也就越来越珍贵、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到了今天,秋叶娱乐需要如宝马一般,拿下中低端市场后,开始着手劳斯莱斯这样的高端领域。

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邱芜澜抿着热可可,对着屏幕思考她策划许久的项目——

造星计划。

这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计划,在新的星星打造完成之前,需要有成熟的星星开辟道路。

娱乐圈更迭速度太快,她无法空等新星成熟,尤其是,她没有太多时间只专注于娱乐圈的业务了,集团里还有其他业务等着她接手。

秋叶娱乐面临着艺术品青黄不接的春荒阶段。

邱芜澜换了频道,切到MS的舞台,看见了作为导师献唱的宋折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