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68(2 / 2)
大宋永兴军路的战况早就传到了西夏王城,大宋官家御驾亲征,大败金国二太子完颜宗望,此事在西夏朝廷中的震动,不亚于宋朝内部。原以为大宋二圣北狩,很快就会被金国灭掉的人纷纷惊掉下巴。
怎么的?换了个女人当皇帝,大宋突然支棱起来了?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y?e?不?是?ì?f???????n????0?Ⅱ????????????则?为?山?寨?佔?点
出于某种矛盾心理,西夏君臣不约而同地对此事下意识保持了观望态度。
正因为如此,原本还在大宋边境搞事的西夏人,近期已然悄无声息地退回了西夏国境内。
第93章 三方博弈!
大宋宣武二年,正值西夏元德八年。此时此刻的西夏国,已经历全力援辽不成,王后、太子薨逝,国主李乾顺与宰相梁乙逋因畏惧而向金国道歉投诚,答应联合扰乱大宋边境之计划。
若没有赵芫登基,大宋此时朝廷南渡,与西北断绝联络支援,西北千里之地陷入金国手中,被金国划给了联合作战的西夏。西夏应当是吃尽了好处,只不过,赵芫在兴仁府阵前登基,挽大厦将倾,大宋不仅没有失去燕云两路、河北三镇,更是着重防守西北边线。所以西夏的现状于是变成了死了王后、太子,还被金国逼着和大宋打没有结果的仗,吃力不讨好。
梁乙逋是国主李乾顺的舅舅,深得他的信任,大事决策皆和他商议。现今的西夏朝廷,每日讨论最多的朝事便是大宋与金国的战争打得怎么样了,进度到哪里了。
宋金之战伊始,宋国以极快的速度被金国两路大军打到首都,那叫一个被摧枯拉朽,看得西夏朝廷人人瑟瑟发抖,发抖完就上书请求国主一定要选好大哥站。毕竟选大哥就是西夏历来的国之重策。前任老大哥辽都被打没了,现在隔壁大国又有被打没的趋势,还不赶紧双膝跪地更待何时?于是李乾顺就跪了。
没办法,现在不跪,等金国不需要西夏牵制大宋西北军力时,那么一起被收拾的就包括他们这个小国家了。
可谁能知道,事态竟变化如此之快,大宋二圣北狩,国家都差不多完蛋了,突然一位帝姬跳出来登基,还将本快散架的大宋各路给重新支棱起来,兴仁府大败金国四太子,金东路军退兵。
这个时候,西夏朝廷已经有点懵逼了,所以当大宋西北镇抚使刘光世贿赂他们做戏时,大将仁多保忠欣然接受,国主亦当做不知。
在西夏的紧密观望中,金西路军二太子带兵进攻永兴军路,说实话,李乾顺心都提起来了,谁都能看出完颜宗望想从这里直接逼近东京城。而且金军一过黄河,就光速将宋国的刘光世部给收拾掉,看起来金国已经找到宋国防守的薄弱点。西夏朝廷于是重新讨论,是不是要出兵助力一把,咬大宋两口。
朝廷中也有对金国不满的,逝世不久的王后耶律南仙的亲信萧合达等一众将臣就反对归顺金国,而主张寻找辽宗室旧部,助力重建大辽。只是辽国已灭,这样的声音并不属于主流。
大将李良辅属于极力推崇助金策略的派别,他说:“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难。金国的战力大家有目共睹,吞并大宋只是早一日和晚一日的区别。我们应当庆幸金国现在攻宋尚有难处,使得我大夏有机会插手雪中送炭。若等到宋之西北对金彻底失去威胁,我们再出手也得不到金国的善心了啊。”
赞同李良辅的声音很多,都是畏惧金国军队的大臣,皆劝国主李乾顺早做决定。
一句话,认大哥要趁早啊!
而李乾顺本人对国际局势的直觉极其灵敏,他总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金国大军很强没错,宋国现在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并且首都一度沦陷。局势看似优势在金,似乎宋国根本没有还手反击的力量,是处于弱势方的。可宋国它领土现在不仅没变小,还把燕云纳入版图,大大的变大了啊!
这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该有的领土吗?
好在国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