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88(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年便是大比之年,林黛玉、于素和胡艺都决定回乡参加府试。

与他们有一样决定的,还有包括关玉荷在内的三位京城著名才女。

因为科举是糊名制,圣人只需把控好给考生们抄录试卷的那些人,不让他们在任何一张试卷上做记号,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的公平。

至于绝对的公平,圣人若是下了狠手也未必不能有。

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支持女子参加科举,的确是损害了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哪怕在后人看来,这是真正公平的开始。可在当时的环境下,圣人却不得不在另一方面让渡一些利益。

这次大比录取进士九十三人,其中有四十三人为朝中官员的子侄、学生。卡在了一半以下,却又占据了四成以上。

这些人都考中了二甲进士,却在接下来的翰林院考试中,多数败北。

因圣人让步而得意的朝臣立刻清醒,明白圣人是在警告他们,让他们适可而止。

这种略显扭曲的科举,一直持续了三届。

三届,九年,足够最早参加科举的女子在朝堂上站稳脚跟,争夺到一部分话语权,撬动世人的固有观念。

这都是后话。

且说第一届有女子参加的科举里,进了考场的女子共一百二十三人,这些人全部考中了秀才。

第二年举办的乡试里,又有八十六人考中了举人。

不看人数,只看比例,中举的比例甚至高到夸张。这让圣人觉得惊喜的同时,也让曾经的既得利益者警惕,不得不加强了各项内卷。

圣人趁着这个机会,开始探出触角,整顿吏治。

他将整顿的“度”把握得很好,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危机,又不会让他们绝望。

某位伟人说过: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把这句话放在那些以科举起家的官员身上,竟然也意外的合适。只要不把他们逼到绝路,他们就不会拼着全部身家去对抗皇权。

因为谁也不敢赌,自己会不会成为对抗胜利道路上的炮灰。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布?y?e?不?是?ì????ü???ε?n??????2?????????????则?为?屾?寨?站?点

若是最后大家的对抗都失败了,那倒还好。若是他们成了炮灰,却让别人享受了胜利的果实,才更加让他们如鲠在喉。

林黛玉、于素和胡艺三人,都在各自的家乡中了举。想要再进一步考进士,得等到两年后的下次会试。

中了举人之后,按理说是要去拜访录取他们的学政。

可是不巧得很,三人的学政都是反对女子科举的人。但他们凭真本事考重了,学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录取了他们。

但乡试之后的谢师宴,却迟迟没有传出消息,谁也不知道在何时举办,更不知道还办不办了。

远在京城的林如海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况,在林黛玉离京之前就叮嘱过女儿。因此,考中了名次之后,林黛玉派人大张旗鼓地给学政送了谢礼,就直接带着家人回京了。

苏州另外几个中举的女子本来还在为难,林黛玉的行为直接给他们指明了道路。几个人也有样学样,谢礼大张旗鼓地送到学政的行辕驻地,人却都直接走了。

不得不说,他们这么识趣,学政是大大松了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