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朝局震动,新旧(2 / 2)
烛台旁,侍女们拿着剪刀将烛心剪掉,以便于灯火更加旺盛。
司马,司徒,司空意见统合,让兵部连夜草拟一道军令,旨意内容很简单,命令东市军立即拿下顾首关。
视角来到周王府周围,另一派野心家们,也在开始密谋。周王府内幕僚从宫中出来后,来到一些朝臣家中进行商量,预备在第二天的朝中庭议「搅动风云」。
君权神授下,统治者法理来自于虚拟的「至高」所定。而在东方,「天意难以揣测」。
新君只有上一任承载「天意」的君王认可才行,这样认可的最高优先级是「亲口钦定」,其次是根据储君原则。
大爻是家天下,在帝王家身边为其统治服务的辩经者们:整个天下是一家之财。
渤郡那边的战事,是这「君王家财产」的一部分,故在稳重派眼里,他们是可以舍去一部分来保住全局的。
对于周王幕僚们来说同样也如此;周王府一位幕僚,名速旺的:「若是周王能登临大宝,天下那些小家可以暂时舍去,日后再徐徐图之,到时调动天下兵马夺回。」
在野心家眼里现在的关键是:西边的战事中,戍帝到底还在没在?这决定着整个家产现在能不能合法地过户给周王。
自从渤王争储失败后,周王身边汇集的幕僚愈发活跃。大爻玉阶上能站着的人是有限的。并且自己能站上去之外,还不希望自己讨厌人站上去,要「众正盈朝」嘛。
说不好听的,随着周王储君位置稳了,这帮人迫不及待想要提前兑现自己先前的努力了。
旁白:东方古典王朝,哪怕君主心中对储君位置很明确,也要给储君扶持一个对手,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君主讨厌嫡子,而是在储君身旁党阀们,在「无敌地等待上位」的过程中,会逼着储君极端。
此时此刻,这些周王身边投机分子们都是世家派来的,世家们在戍帝继位后先是有过一阵轻松快活日子,但随着戍帝对朝局把控的越来越有问题,世家们已经觉得戍帝不够「仁」,有些暴虐了。
第二天朝会庭议开始,在周王主持下,朝中各方势力在一开始抒发了忧国之心,表明自身「也是为了国家」的立场后,随后开始了决策上交锋。
有的朝臣论述应当立刻派兵,并且派出使者去昊国谈判。——这是周王派系收买的人,纯属是搅局的;要夸大局势糜烂程度,用来打击戍帝威望,他们甚至希望戍帝此战后销声匿迹,第二天周王就登基。
在朝中重臣训斥下,这波人被殿前武士叉出去后,随后第二批人则是试探性谏言:让周王立即检阅天下兵马。
对此朝中三公们相互望了望,随后抬头看了看这两个月「监国有方」的周王,目光中显然是说:「您心也忒急了吧?」
…大战之后,北国下雪了…
河洛郡内,戍帝的行驾落于此。甭管其他爻军多麽狼狈,但是他的谱还是在。大雪掩盖地上疮痍。
戍帝在了解到藩镇们相互串联,当即命令藩镇立即返回驻地,让各个藩镇出五百士兵来护卫自己。
就在戍帝认为自己调配得当时,爻都中传来动静:朝中传来旨意,问罪藩镇们的此战失当。
爻都中传来这个讯息非常古怪,以至于戍帝一行人连忙离开了,没有让藩镇们护送。
刚刚经历过沙场的戍帝心力交瘁,显然是在强撑着病体。
尤其是戍帝听到爻都那边,周王身边人在爻都内兴风作浪的时候,则更是一团火冒了出来。
当戍帝听到自己身边内臣劝解自己去罗州的时候,他当即神经质地把这个内臣给打死,然后独自看着山河社稷图。
戍帝思索了一下后,还是做出判断颁布了旨意。先是让浱州方向的武撼峦带着军士来勤王保驾。而另一道旨意发往爻都,抢先一步嘉奖东市军。
放在几年前,他是不会下达这样命令的,武家不值得他拉拢,而是要打压控制。
武家在浱州盘踞,过于尾大不掉。
但现在局势突然变了,朝堂内有远比武家更大的威胁出现了。
现在尾大不掉的武家就变成了可以平衡的筹码。
戍帝深刻知道:现如今这个失控局面上,曾作为人质留在爻都的武飞是自己在这两年内极少数直接提拔上来的有用之才,他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的抓手。
注:君王在危机情况下是可以和地方派交易,但君王只能和一个地方派交易。君王在不准备同地方派交易时,就需要压制过于强势的地方派。所以由防范转为倚重,这并不矛盾。清末慈禧和李糊裱匠就是这样的了关系。
武撼峦原本要让朝廷防备的实力,恰恰成为了让戍帝眼下能够安心交易的保障。
如果他去罗州就说不准了,当地的诸多世家可是贴近周王府内幕僚的,戍帝觉得自己去那儿,保不准会突然病逝!
几年前,武撼峦对周王的靠拢,只是热脸贴冷屁股。并且在周王身边是被世家势力们埋汰。
作为上一任宫廷斗争的胜利者,戍帝对权力相当敏感。如果不是现在军事上失利,导致相关连锁反应,朝中的那些野心家们根本没机会蹦躂。
…去爻都的旨意要比去浱州的快…
10月28日,炽热阳光撒在了爻都,在庭议后,城中各个权贵人家在相互走动,显然山雨欲来了。
虽然朝堂上诸多大人们在讨论渤地「诸事」时,都是一言带过。
但现在,在渤地功勋卓着的东市军,却是被各方势力此时暗暗地记住了。
由于周王身边党阀这几日在朝堂上过于躁动,那些稳重老臣感觉自己不做些什麽,就要被安排了,于是乎他们将原本催促东市军北进的命令追了回来。
随后司马派去说客,要求东市军不要受到朝中情况影响,好好地在北边稳扎稳打。言语中是要求东市军做好成为稳定力量的准备。
周王吃相太难看,相较而言,东市军当年的声名狼藉,现在已经微不足道了。
稳重派们现在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迎戍帝回京,
然而戍帝回京也不能直接控制局势,需要调军入京,相对于调动外军入京。京中那些公卿们看了一圈后,最终确定还是东市军要稳妥。
而爻都的外戚和勋贵,诸如李家,木家这些家里面有人在东市军的,在纷乱朝局中都闭门不出,完全低调。回避了外界各方的拜访。
因为现在蹦得高的势力,都是脚跟没找到稳当地的;李家和木家都坐在「亏不了」的位置上,没必要跟风冒风险。
…不倒翁们…
李府上李老爷,正在让人鞭打那些不守规矩和外面人厮混的下人。这罕见的大动肝火,让全府上下噤若寒蝉。
这些下人们并不知道为什麽慈眉善目的老爷发这麽大火,而那个下人也不怎麽清楚,平日能和大司徒府上下聊天,今日为什麽不行。
只听得到,李老爷对周边下人们斥道:「今时不同往日,让你们低调,少同府外的人勾连。若是不听,就是这等下场。」
当然就在快要打死这个下人的时候,府门外传来了下人通报声音,宫里面来人了。
黄门走了进来,在全府中人面前宣旨,给了李家嘉奖,加封了一千石的俸禄,以及各种珠蕴之宝。
李家老爷苦笑着接过旨意,但是随后出门时脚崴了,不能入宫觐见了。
至于木府那位老爷,突然偶感风寒,额头高烧包着冰毛巾冷敷,苦着脸,面见宫里面派过来的太医。
太医号脉,一眼看出来,这老太爷的风寒病症不是什麽吃坏肚子,亦不是脚蹬被子闹出来的,而是近来一曝十寒才憋出来的病;但是,这位太医知道这模棱两可的答案,是不可说的。于是乎抓了一副药,好生安抚了一下这位木老爷,回宫中复命。
而那位木家的大儿子则是追出来,送来一包金子作为太医辛苦费。非常关切地询问太医要怎麽描述这个病症。太医表示:「这病我们会对周王说清楚,莫要担心。」
两个月后,戍帝回京后,这两个老滑头的病突然好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