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迎驾(2 / 2)
他非常知晓自己能拿下武撼峦,是因为自己现在更加合法,远比周王监国封侯要稳当。
武撼峦的脑子哪怕剩下十分之一,都会在这场朝局斗争中做出正确选择。
戍帝在房间内踱步看着暗卫发来的有关爻都那边的密报,随着步履停下后,他好似悲伤实则阴寒地道:「现在看来,很多人都期盼着朕归天了。」
戍帝很清楚现在爻都中到底是哪些东西们在跳,大爻历代每隔百年,要封四五个侯,每百年也要消除一批侯。
眼下这一代,世家通过辩经,逐渐掌握了朝政,但对他们来说,戍帝刻薄啊,这封侯是很难的。唯有战功才能封侯。
故现在裹挟周王的那帮人肯定是要通过拥立,获取地位爵位加身。
而在戍帝这边是很恼怒,自己留京的那个儿子是自己选中的接班人,但现在不但染指了不该染指东西,而且是胡乱操作。
直到几天前戍帝还有点怀疑渤郡大捷的真实性,毕竟自己和昊军交手这麽多次,结果是铩羽而归,而武飞那边偏师克复失地,这让心中骄傲的戍帝是有些芥蒂的。
如今戍帝已经不否认东市军的战功,因为他判断:谁想要坐稳京城,就一定要拿到这支军队的控制权。东市军是什麽?军官阶层都是京城贵胄,现在是一支强军,在大爻都城无可替代。
戍帝可以自得的说:每一个小将都是自己一个个挑选的,都是「自家子弟」组成的兵马。
原本这支军队,戍帝将会留给周王,周王的班子中缺乏掌握军权的人。
回顾几年前,戍帝让周王监军,是想让周王独自发掘一青年将领,结果周王无能。戍帝只能自己挑选一些年轻人。
但戍帝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边稍微一松手,自己的权力就被「父慈子孝」了,就只能先把这张牌抢过来捏在自己手上。
戍帝在确定周王还没给武飞封侯后,松了一口气!
至于为啥没有封侯?戍帝明白是周王身边幕僚的德行,眼高手低,野心颇大;毕竟武飞当初在城市中领着东市军,那是格外跋扈,是被这些自觉靠近统驭的年轻人们瞧不起。
…黄门尖锐声音开始传唤武撼峦…
戍帝召见了武撼峦,给了近前赐座。优先的话题却并没有讨论京城变故,而是拉家常。
戍帝调笑:「你家那个小娃娃,来朕这里觐见,询问换的衣服能否带回去?」
武撼峦感觉到有些丢脸,武飞的确会干出这种事情,随后:「臣欠缺管教。」
戍帝对武喊峦:「武飞这孩子,在京城那儿很好,很不错,现在在边疆立功,深得朕心;朕早就想给这孩子爵位了,但是害怕京城里面有人说闲话,所以想先召他做朕的女婿,然后徐徐图之。」
武撼峦连忙感谢陛下抬爱。——嗯,戍帝的意思很明显,不想暴自家的家丑。现在就封武撼峦更高爵位,那样不体面。在外人眼里有「被臣子胁迫」的闲言碎语。
而武撼峦始终跪着,表示自家孩子(武飞)虽然欠缺管教,但是绝对不会在忠义上犯错,戍帝见到武撼峦的表现,相当满意。
政治家过招就害怕愣头青,如果武撼峦表现出不满,就是想逼迫皇帝现在给自己封侯。
若是武撼峦现在就强要,戍帝也没法子,必须立即得把武撼峦的要求落实了。
但是戍帝返回朝中,为了平衡武撼峦这种「仗功讨封」的影响,必须对西北那些陪着他出征,而损失大批部曲的将领们,也都进行加封。
对武撼峦来说,这样的话,为自己在岭南和武飞在渤地的大功所讨来的封,反倒会贬值。
在铜灯的火光下,两个老狐狸进行一阵表情潜台词交锋后,戍帝现在对武撼峦表明态度:「是要先削京城那帮人的合法性,事后再给武家加封地位。」
武撼峦跪地表示谢恩,同意这个交易。
但同样是把「赏赐」延后,戍帝的手段比周王幕僚圈子高多了;戊帝吐露出一句话:「征北将军这个位置,国朝已经空了五十多年了。」
武撼峦感激涕零:「臣世受皇恩,不求显达,唯报陛下知遇之恩。」
…皇威依旧浩荡…
数天后,武撼峦又派遣一军一千五百人,合计两军三千人,护送戍帝回京城,同时沿途发给大爻境内各级官僚「行辕所在」的文书。
小插曲,戍帝将渤王的子嗣在岭南封了个「续思王」。
在东宫中,周王正在芙蓉暖帐内宠幸李美人。这新纳入的李美人,天姿国色,并且娇羞,极善于侍奉,深得周王的喜爱。
然而今日周王并没有鞭挞,而是面对招呼而来的太医问道:「李嫔有身孕了?」太医道:「千真万确,已经有了三个月。」
周王算了一下,刚好是自己当初那一炮的。作为男子,面对自己能当红命中,是非常满意的。随后下旨,将李美人加封三级,随后召其母入宫看护。
周王在这个决策时,脑海中是空空的,因为他的全部精力被父亲所牵扯,此时这麽个坏消息,让他如入冰窟,那就是他的老爹没有成为先帝,而是西狩归来了。武撼峦派遣的三千兵马已经护送陛下过了棘州。
…相对于老子,儿子虽然会几招,但太稚嫩了…
周王在宫中砸了砚台,暴怒道:「千宿亭侯,好,好,好,敬酒不吃,吃罚酒。」
此时在戍帝北归诏书中,武撼峦仍旧是以千宿亭侯来自称,然而先前周王所封的云侯是乡侯,一乡之地有民千户,也称千户侯。武撼峦眼下在护送戍帝归来的同时,未接受周王这侯位提升,那就等于宣告了,不承认周王监国期间的一切爵位。
而这就挡住了那些想要接受周王提拔,欲快速进步人士们的路
「武家叔侄看似忠厚,实在是朝中奸臣,他们蒙蔽圣上,挑拨您与陛下的父子关系,还请殿下早作决断啊。」周王的常侍素旺很快就给出了这样的劝谏。
这帮依附周王的幕僚,此时也是对武撼峦恨急了。以至于争论的音调,都宛如布帛撕裂。
缘由是如此:「你不受封,我怎麽能受封,我不受封,周王殿下怎能登大宝。周王殿下不能登大宝,你,嗯,我们怎麽能进步!」
这些京城中团簇在周王身边,以其为核心的圈子中人看来,武撼峦现在就应该接受「云侯」册封,这样即可逼迫戍帝承认朝中变局的现实。毕竟戍帝西狩已经丢失了湛卢军,武撼峦只要稍稍表达一下意见,就能把千户侯拿到手——这明明是双赢啊。
但是!他们哪里想到,如果武撼峦真的做了这个黑手套,那可会被记录为乱臣贼子。
可武撼峦作为凭藉战功世代袭爵的将门,在眼下还是实权藩镇,本是各方争取的高身价,凭什麽要搅和到这麽乱的事中来?
若做了这样的垃圾角色,大爻新君圈子,又不会给自己留下来核心位置。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周王信守诺言给武撼峦留下了核心位置。周王身边的那一党!也不会待见武撼峦,以后只会分配脏活。
并且现在这帮太子党连周王的亲笔信都没有,压根就没把武撼峦当作核心。
如果周王是真的将武家视做心腹,那麽早在武飞作为人质入京后,就该出手照拂。
武飞在东市看似「跋扈」,实则是入沙场前最后一顿,周王就不应该珍惜自己的名声,要为东市军说几句公道话。
成济为司马家干黑活,却没有得到司马昭亲自接见的许诺,而是被贾充二级分包。
同样是干黑活,李世民是亲自去见守玄武门的常何!毕竟这都是背着「背叛」之名,站在常何的角度来说:你都不愿意亲自过来确定我投靠的真假,就让我干风险最大,收益一般的活?
现在周王身边这些世家子们事到临头了,发现自己的谋划没有边疆大吏配合,却又觉得:「武撼峦不与自己相谋,实属不智。」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