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全院轰动,傻柱受暴击(1w)(1 / 2)
第174章 全院轰动,傻柱受暴击(1w)
「八十二斤?」
「一个月八十二斤的粮食,这够谁吃啊?」
「杜建国,你想要饿死我们家啊!」
「我不信上面是这样规定的,我是农村户口没错,但我在城里住了多少年了,早就是城里人了,这粮食定量肯定有我的一份。」
「按照户口本上的来,这个根本就不合理,明摆着欺负人!」
「……」
一听到自己的粮食定量要被去掉,贾张氏直接炸了。
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也就算了,大不了少吃点馒头和面食这类的,吃大米和杂粮面这些主食,同样能够吃饱。
哪怕过去这段时间,街道办一直在提倡节约用量,从粮店买粮也不让多买,但他们依旧能够买到全家够吃的粮食。
毕竟限购的参考依据,主要过往半年左右的购粮数量,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严格按照人口的人数丶职业和年龄等方面,去制定固定的标准。
这样一来,每家每户每个月的粮食购买份额,就直接给定死了。
像贾家这样的情况,直接少了一个大人的口粮定量。
哪怕贾东旭作为钳工,属于重体力劳动者,粮食的定量标准高,但真算下来的话,肯定是不够吃的。
要不然的话,贾张氏刚才的反应也不会那麽大。
「贾张氏,你不要在这里无理取闹,我刚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粮食定量是给有城市户口的,你属于农村户口,本身就不符合定量的标准。」
看着贾张氏,杜建国的脸色很不好看,直接沉着脸说道:「你要是想要这粮食定量,就把自己的农村户口转到城里来,落在你自己家的户口本上。
到了那时候,你就和大家一样,有属于自己的粮食定量。
否则再怎麽闹,就是闹到了街道办,也没什麽用。
这个政策,是国家定的,不单单是咱们四合院,整个四九城的人,都得按照这个标准来,你以为你闹两下,就有用了?」
对于贾张氏,杜建国可不跟她客气。
一退让,反而让贾张氏以为自己怕了她,到时候蹬鼻子上脸。
而且他刚才说的那些,全部都是事实,不掺杂一丝水分。
贾张氏的农村户口情况,其实杜建国心里也有数。
明明贾张氏一直以城里人的身份自居,并且看不起农村人,自己却一直死攥着农村户口不放,不过是因为她在农村有块地,舍不得每年地里的产出收益。
至于当初分地的时候,贾张氏一个已经出嫁,并且在城里生活了好些年的妇女,是怎麽回村分到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眼下贾张氏占着农村户口所带来的便利,却又同时想要城市户口的好处,既要又要的,天底下哪有这麽便宜的事情。
杜建国的意思很明显,你贾张氏再怎麽闹,他也帮不了贾张氏。
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管院大爷,就能够决定的。
真要有本事的话,直接找街道办闹去。
不过杜建国显然料定,贾张氏肯定没这个胆。
如果贾张氏想要自己的粮食定量,方法杜建国也说了,就是把农村户口落到城里来,就看贾张氏能不能做到,或者她自己怎麽选择了。
被杜建国一训,感受到院里其他人的目光,贾张氏有些尴尬。
同时。
如果这真是上面的规定,贾张氏心里也清楚,像杜建国说的那样,就是闹也没用。
郁闷的贾张氏,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她刚才只是习惯性的闹一闹而已。
可惜这一招,现在根本不管用,甚至连个帮她说话的都没有。
即便是易中海,也知道这种事情闹,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杜建国根本做不了主,不存在什麽通融。
不多时。
随着易中海和王桂花两口子回屋,贾张氏丶贾东旭和秦淮茹三个人,直接过来了。
「师父,你看这事闹的,好端端的,搞一个粮食定量出来,这不是折腾人吗?」
一进屋,关上了门之后,隔绝了外面的动静,贾东旭就忍不住面露苦色,向易中海这个师父求助道:「师父,您可得帮我们家想想办法,这一个月才八十二斤的粮食定量,哪里够我们一家四口吃的?」
「东旭,这事不是没办法,就看你们愿不愿意了。」
面对贾东旭这个徒弟的求助,易中海不着痕迹的扫了眼贾张氏,却是不由叹了口气。
一听易中海说有办法,贾东旭当即大喜,连忙激动的说道:「师父,我就知道您有办法,您快说说,我们接下来该怎麽做。」
看到贾东旭这个兴奋的样子,易中海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道:「这个办法,其实刚才在外面的时候,杜建国就已经说过了,就是把你妈的农村户口给转到城里,落在你现在的户口本上,到时候你妈有了自己的定量,就够你们家吃了。」
「这不可能!」
易中海的话音刚落,贾张氏立马就变了脸色,直接说道:「要是成了城里户口,我在村里的那块地,就保不住了。」
关于转户口的事,当初面粉购买证的时候,贾张氏就已经特地去了解过了。
现在虽然已经开始限制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但只要是有接收单位,或者亲属在城里的,可以通过招工丶单位公函或者投亲的理由或形式,办理户口迁移。
但问题是。
一旦转出农村户口,几乎就不可能再转回,同时原本分配的土地,也将被上面收回去。
贾张氏在村里的那块地,是当初国家分配给她个人,并且在她的名下。
这个时候的土地性质,还是归属于私人,国家和法律是允许买卖的,只有到了农业合作化之后,土地性质变更为集体,才不被允许和禁止。
只是贾张氏显然是舍不得卖。
因为只要这块地一直在,每年租给自己的弟弟种,源源不断的有产出,她就能每年收租金,就跟聚宝盆一样。
至于把地挂在自己弟弟名下,贾张氏显然是不放心的。
亲兄弟还明算帐呢!
万一到时候自己弟弟一家不认帐,那这块她当初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地,就打了水漂。
只有稳稳攥在自己的手里,才能保障自己的这份利益。
「老嫂子,我也只是给个建议,至于要不要这样做,还得看你们家自个儿的选择。」
除了这个方案,易中海其实也没有别的法子。
不过他也不想劝,而且这种事情,不能劝。
倘若将来,贾张氏后悔了今天的决定,到时候的一切责任,就都落在了他的头上。
易中海可担不起这个责任。
「东旭他师父,不是我不想听你的,只是我在农村还有块地,每年都能有一部分粮食的收益,要是没了农村户口,这块地就保不住,每年的这些粮食也没了。」
「这块地,要是赶上收成好的时候,每年能到手的粮食,就顶我好几个月的口粮。」
「粮票是重要,但也只是买粮用的几张纸,还得自己搭钱买,我算了一下,实在是划不来。」
「等接下来,外面肯定有倒腾粮票的,我只要花点钱买些粮票回来,然后再去粮店买粮,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我觉得,这户口还是不要转的好……」
「……」
贾张氏并不想和易中海唱反调,但农村的那块地,可以说是她的命根子,怎麽都不可能舍弃。
这块地,每年能给她提供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粮食,而不是那些还需要另外花钱,才能买到粮食的所谓粮票。
在贾张氏的心里,接下来这粮票,其实就跟之前的面粉购买证一样,到时候一样有人倒腾。
算了笔经济帐,贾张氏还是觉得留住村里那块地,更加的重要和划算。
就为了几张粮票,把能下金蛋的母鸡给放了,未免有些太可惜。
不值当!
眼下还没到困难三年,村里土地也没开始进行集体合作化,所以贾张氏根本想不到,这城里的粮食定量,将来会有多重要。
而且现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粮食都定量,这粮票的重要性,可不是之前的面粉购买证能比的。
就算是有人倒腾粮票,价格也肯定会比原先的面粉购买证高,一年下来的这笔支出也不小。
也就贾张氏在村里的那块地,每年都有产出,基本能抵消掉这部分,收成好的年份,甚至还能有一些盈馀,不然根本就划不来。
「老嫂子,既然你自己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那我就不跟着添乱了。」
摆明了,贾张氏的算盘都已经打得叮当响,根本用不着别人帮他们家出主意,易中海也识趣的不打算掺和。
只是贾张氏的这个选择,对他们家还是有影响的,毕竟要比以前多出来一笔买粮票的钱,开支肯定会比以往大一些。
想到这个,易中海就有点头疼。
以贾家现在的开支情况,即便贾东旭的工资已经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可还是需要他每个月帮衬一点。
这回上面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的政策,易中海怎麽感觉是冲着他来的?
……
转眼次月,已是晚秋。
因为从这个月开始,四九城正式开始进入粮食定量供应的时期,所以很多人在拿到这个月粮票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带着购粮证和粮票,来到各自指定的粮店,排起了长队。
显而易见。
由于这个政策的实施,很多人都产生了危机感,以为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什麽问题,怕接下来出现粮荒的情况,所以抓紧把这个月能买的粮食,通通都给买上了。
普通民众有这种担忧,其实是正常的,不过眼下显然还没到真正困难的时候。
这次上面给出的粮食定量标准,其实是提前组织人员进行过深入调研的,并不是随意填写的数量。
除了个别特殊情况,或者某些饭量比较大的,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定量基本都是够吃的。
当然了。
适当做一下规划,还是有必要的。
不然有的一开始不控制,吃到月底的最后几天,刚好发现没粮了,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挺过去了。
李红兵显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不过粮票制度的实行,也给他带来了点影响,就是以后在丰泽园吃工作餐,要开始交粮票了。
以前丰泽园作为私企的时候,就有包吃包住的福利,而在谷建良接手丰泽园,开始进行公私合营之后,除了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增加了一些国营企业该有的保障制度,并没有动这块小蛋糕。
毕竟是餐饮企业,而且当初工资改革,可是砍掉了后厨所有老师傅的分红高薪,砍工资还能把人给留下来,已经不容易了,要是连这个都要动心思,那等于是要把所有人给逼走。
上个月谷建良调职,而新的公方经理陈立民接手之后,也基本延续了他之前的管理制度和模式。
因为谷建良已经把能改諽的,都给完成了,陈立民显然很难在这方面进行超越。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谷建良铺的路,继续走下去,把谷建良来不及完成的计划,给推行下去。
比如厨师团队的人才培养上,谷建良用了很多的心思,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这些显然不是三年两载就能够完成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李红兵这种「天才」。
陈立民接手,后面做出了成绩,这些功劳就是他的了。
吃饭收粮票这件事,倒不是陈立民故意刁难人,也是无奈之举。
别说是内部工作人员,就是上门吃饭的客人,如果要了米饭或馒头这些主食类,就算出了钱,同样要收对应的粮票。
像食品加工和餐饮这类的企业,虽然采购粮食有专门的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但如果不收粮票的话,到时候就对不上帐,容易成为全市粮食定量供应的漏洞和缺口。
这是上面政策的要求。
至于丰泽园的生意,并没有因为粮票制度的全面推行,而产生什麽影响,毕竟饭庄内的主粮类销量占比低,没几个人是专门上丰泽园吃米饭丶馒头和面条的。
除了米面粮油,眼下各种食材的采购,并不受到票证的限制和影响。
也就之前先行的布票丶糖票和油票,其他很多物资的票证和统销统购,基本都是在全国粮票发行之后。
比如肉票,是五七年年中的时候,才开始实行。
而鸡蛋丶豆制品和糕点这些副食品,时间上还要更晚一些。
等到了各种物资都需要严格凭票供应之后,不仅仅是丰泽园,其他饭庄酒楼的生意,也将会迎来致命般的暴跌和打击。
到了那时候,生意就会断崖式下降,变得冷清起来。
相比于其他的饭庄酒楼,丰泽园的情况反而会好一些,毕竟还有着不少来自上面的政务接待。
不过这对李红兵来说,并不是一桩坏事,因为该拿的工资和待遇一分不少,工作量还大大减少了。
李红兵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这几年的辉煌时间,趁着丰泽园生意依旧火爆的最后阶段,抓紧机会刷经验,争取早日把自己的厨艺技能给刷满了。
要是等后面丰泽园焕发新春,生意重新爆火的时候,最少都得二三十年起步。
估计那时候,李红兵都已经彻底躺平了。
这个阶段,除了全国粮票发行和粮食定量供应的大事,还有另外一件跟李红兵息息相关的事情。
或者说。
是跟陈雪茹牵连极大的事情。
那就是公私合营已经完成了从试点到扩张的阶段,接下来马上就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全行业改諽最后阶段。
「红兵,这两天我收到了消息,听说我们前门大街这边的商户,接下来也要开始进行公私合营了……」
立冬刚过没多久,某天李红兵过来的时候,陈雪茹满脸忧愁的跟他说了这个消息。
「关于这件事,我也听说了一点。」
尽管不知道陈雪茹是从哪得到的消息,但李红兵知道这件事是真的。
「我听说这公私合营,是自愿参加的,这两天我自己想了下,感觉还是不参加的好。」
陈雪茹看着李红兵,忍不住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道:「我们家这绸缎庄,虽然规模不算特别大,但是祖上传下来的产业,一旦让别人插手进来,我怕……」
有句话,陈雪茹并没有说出来。
其实她并不想像他们丰泽园的栾掌柜一样。
丰泽园饭庄是早前开展公私合营的试点之一,因为李红兵的缘故,陈雪茹对丰泽园内部情况和这几年公私合营的变化,比旁人多了不少了解。
曾经作为传奇大掌柜的栾学堂,如今已经慢慢退居到了幕后,这两年都几乎鲜有人提及。
至于丰泽园饭庄,也从原来的私人企业,成了现在的国家控股经营和管理。
丰泽园现在生意是越来越好了,有了官方背书,接待的规格也逐渐上去,但也宣布着一代传奇掌柜的落幕。
虽然她只是一个绸缎庄的小掌柜,和栾学堂那样的传奇人物比不了,但……
「这是大势!」
李红兵知道陈雪茹心里的权衡和顾虑,却是只能遗憾的说道。
站在个人角度,没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产业与人共营,但从国家层面,这却是势在必行。
「大势……」
陈雪茹本来还想着听听李红兵,对这事情怎麽看,有什麽想法和建议,然后像往常一样,给自己出出主意。
可「大势」那句话出口,却是直接让陈雪茹愣住了。
「可不是说……」
还没等陈雪茹说完,李红兵便抢先开口道:「个人得失,在国家兴衰面前,不值一提。」
此时李红兵说的这句话,明显有不同的理解,就看别人怎麽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