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鬼城」(2 / 2)
张承道点头,目光再次投向那片荒芜却已显露出一丝生机的土地,以及那条细小的丶流淌着微光的奈河。
思路虽已明晰,但具体落实,千头万绪。
无论是「审判司」还是「鬼城」,修建都十分容易,有基建金手指在,结合元婴期的修为,要不了一个月,就能搓出来个大概模样。
关键在于,难的不是砖瓦梁柱,而是维系这两处机构运转的人手与制度。
「审判司」可以归阎王管辖,也就是何禹,这是两人当初约定合作时就谈好的。
何况何禹经验丰富,见识广博,又擅长炼器——别小看炼器,像他这般修行数千年的修士,炼制什麽拘魂索丶生死簿之类的东西,再容易不过了。
这些东西之所以好炼制,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功用并不大,尤其是「生死簿」,这玩意儿几乎是不可改动的,只是起到一个方便查阅的作用。
一个人的生死命数,都是有定数的,「生死簿」只能看,不能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美丽废物了。
但「鬼城」,张承道就不打算再全交给何禹了。
这并非出于对何禹个人的不信任,而是基于长远格局的考量。
可以想见,一旦「鬼城」成了规模,其中的鬼民数量庞大,为了存在更久远,修炼几乎是必然的选择,鬼修也就会越来越多。
阴气充沛之地,鬼修之路虽艰难,却也有些门道,届时,鬼城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安置点,而很可能会演变成一个以鬼修为主体的丶拥有自身力量和诉求的庞大社群。
这样一来,这「鬼城」的实力,就要重新评判了。
而这股潜在的力量,更是必须纳入整体的平衡体系,而不能由单一势力完全掌控。
毕竟,张承道可以保证自己一心为公,致力于此界的良性发展,可他却无法在这方面完全信任旁人——尤其是何禹还来自一个阶级等级必然更加森严和固化丶甚至弱肉强食观念可能深入骨髓的修仙文明。
将审判与安置两大权柄尽数交予一人之手,风险实在太高。
想到此处,张承道便道:「既然如此,便先从这『审判司』和『鬼城』的框架搭起。
「审判之责,非你我二人所能长期亲力亲为,需得寻些可靠之人或鬼,来担任判官丶阴差等职,此事我实在力有不逮,当初也说好皆由你来慢慢撑起……
「不过这『鬼城』倒是好说,只需予我半月,我便能凭空起一座城来。然则城郭易建,秩序难兴。其中如何使新入城之『鬼』迅速登记造册丶分配居所丶了解规矩丶各安其分,乃至日后如何维持治安丶促进交流丶甚至可能出现的『鬼市』交易等一应民生事务,千头万绪,皆需一套周密章程。此事关乎万鬼生计,须得谨慎规划,我意欲亲自操持此事,也好与阳间规制有所呼应,不知道友意下如何?」
何禹闻言,略一沉吟,便明白了张承道的顾虑。
不过他本是豁达之人,且深知权力制衡之理,对此并无不满,反而觉得张承道思虑周全——他若是真有什麽了不得的野心,当初就不会兵解自己了!
于是,他爽快点头,说道:「道友所虑极是,审判一事已足够我忙碌的了,这鬼城之事实在繁杂,确需一位精力充沛丶且能总揽大局者统筹。既然道友愿担此重任,那是再好不过!鬼城之事,便要多仰赖道友了!」
张承道满口应下:「这是自然,不过分内之事罢了!」
所谓建一座「鬼城」,绝非张承道直接动用金手指搓出来一座无人居住的丶宏伟却空洞的城池幻影。
那不是建城,那是造景。
真正的「城」,在于「人」(或者说是「鬼」),在于其中的「活动」。
按张承道所设想,首先应当规划出城市的功能区域:居住区丶公共事务区(用于登记丶管理)丶可能出现的未来商业区丶以及预留的修炼区等。
划分好区域,才能逐步建造起最核心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城墙丶规划整齐的街道还是用于管理的府衙,都是重中之重。
此外,他还得搓一批标准化丶可快速「复制」的简易居所——这些居所不必豪华,但求坚固丶统一,能有效凝聚阴气,为魂体提供最基本的庇护即可,类似于阳间的保障性住房。
比如【木瓦房】就可以,【石瓦房】就不必了,两者之间的材料差别还挺大的。
更重要的是,他必须设计出一套高效丶公平的户籍登记与分配制度。
每一个被审判司判定可入城的魂魄,都需要先行登记造册,记录其基本信息丶生前功德丶以及分配到的居所编号。
这套制度需要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并且从一开始就要注入「秩序」和「公平」的理念。
至于更进一步的城市建设——比如更具个性的宅院丶店铺丶工坊丶娱乐场所等等,张承道就不打算大包大揽了。
他只需打好基础,制定好基本的「规则」,然后便能引导鬼民们依据自身需求和能力,去自行发展丶填充这座城,这才是一座城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等到以后阴气和灵魂浓度越来越好以后,鬼的阴寿大概会变得极为漫长,总得找点事做,市场规律和社群文化自然会逐渐孕育而出。
或许不久的将来,「鬼城」还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鬼文化」和「阴间经济」了!
想到那群灵魂「审判司」审判后新死的魂魄懵懂地排着队,一进「鬼城」就要在「鬼城户籍管理处」前等待登记,等领取了鬼界的保障性住房的钥匙,才能「安顿」下来,说不得甚至为了走鬼修的路子,还要去「打工」赚钱买灵材……
张承道忽然觉得,这个世界的「阴曹地府」,或许别有一番趣味……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