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1 / 2)
第34章
太史慈收到下仆口信时十分诧异。
陈昭难道这么好打发吗?
不过仔细一想,太史慈也不意外。
他虽在黄县有几分名声,可出了黄县也不是什么名士,陈昭到底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豪杰,拉拢他一次不成也不会再舍下脸皮拉拢他。
怀揣着对母亲的无条件信任,太史慈坦然回到了家。
一进院门就看到仆人在院子中刷马。
太史慈不禁奇怪,往常都是他要出远门才会把马拉出来刷一刷,今日怎得无缘无故刷起马了。
推开正堂堂门,太史慈更是一惊,转身立刻把屋门合上。
“阿母怎么把甲胄摆出来了?”
按照汉律,私人不能拥有甲胄。只是天下已经动乱数十年了,盗贼四起,稍微富裕些的人家几乎都会在家中偷藏甲胄。
太史家不是什么大族,可往上数三辈也有先祖为官,弄两幅甲胄不成问题。太史慈所知,自家母亲嫁过来的时候还带有一副甲胄,只是多年用不上就放着压箱底了。
如今怎么又拿出来了?
“莫非是那陈昭为难您了?”太史慈迅速联想到了近日之事,语气顿时怒了起来。
李娄瞪了他一眼:“我儿不可背后诋毁陈使君。”
太史慈瞠目结舌:“陈使君?”
“正是。为娘要跟随陈使君离开东海郡,家中事情就都要交给你了。”李楼手中握着布帕,仔仔细细擦拭甲胄。
“什么!”太史慈也自诩自己饱读诗书,可现在却像不识字一样觉得听不懂母亲的话。
那昭明军的渠帅不是来招揽他的吗?
太史慈怀疑他母亲是说反了话,其实这幅甲胄是为他准备的,母亲打算让他跟随那昭明军的渠帅。
“陈使君请我做她的幕僚,我答应了。我不在家中,家中事务要你处理,有何不对?”
李楼平静解释。
太史慈惊呆了:“阿母不是说那昭明军不是好去处?”
“对我儿而言不是好去处。”
李楼顿了顿,带着一点自嘲的意思,“于我是好去处。”
“那儿也收拾细软随阿母一起去投那昭明军。”
太史慈确认了不是陈昭威逼自家母亲之后,便不再多问了,理所当然觉得他要和母亲一起去投那昭明军。
就像父亲死后的这么多年一样,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现在母亲要离开东莱,他自然也要离开东莱。
“不可,你接着在东莱府衙做你的奏曹史。”李楼严厉道。
“时局未明,陈使君尚不可言前途,我儿有带七尺之剑,升天子之阶的志向,不可在此时贸然择主!”
“可是阿母跟随……”
李楼打断太史慈,正色道:“这正是母亲以身作则的事情,我跟随陈使君,是因为跟随陈使君我能实现我的志向。”
“你若哪日觉得跟随陈使君能实现
两个长形漆盒,一红漆一黑漆,李楼从盒子长度猜测应当是长弓。
木盒之中果然是两把长弓,一把略短些,弓身上篆刻鸾纹,一把略长些,弓身篆刻虎纹。弓的样式和此时流行的弓不同,李楼上手拉弓,发现了此弓的巧妙。
寻常弓箭,拉动弓弦,都是先轻后重,弓弦越紧用力越大,拉动这把弓所用的力气却是从头至尾几乎不变,极大提高了弓身稳定。
更容易上手。
也难怪主公不远百里来此招揽以神射出名的子义,有这等好弓在手,的确应当练一支神射营。
李楼视线移向另外一把玄黑漆弓,这把弓显然不适合她的身高。
“原本是给子义的见面礼,没曾想此行没见到子义,那便由李夫人转交吧。”
陈昭坦荡承认了自己的目的。
这两把弓是她命工匠特意打造,本意就是能把母子二人都骗到手最好,若是骗不到两个人,那就能骗到哪个是哪个,总归礼多人不怪,礼物要送出去。
贼不走空。
反贼也是贼嘛。
“无功岂能受禄。”李楼把玄黑漆弓放回盒中,就要推回去。
“唉。”陈昭挥手,“李夫人已经入我麾下,便是我之阿姊,子义便是我之贤侄,长者赐不可辞。”
李楼眼皮一跳,望着陈昭那张一看就比自家大儿要嫩上许多的小脸,欲言又止。
按照辈数算也不错,她和主公同辈论交,主公喊她儿子一声“贤侄”也理所应当。
正在家中忧伤母行千里儿担忧的太史慈忽然打了个喷嚏。
唉,一定是母亲惦念他了。
回到高唐,正好赶上七月初秋收。
从陈昭到沮授都松了口气。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从去岁八月来到平原郡,到今年七月割下第一茬麦,这一年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危机四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