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249 章 · 第 249 章(1 / 2)

加入书签

第249章·第249章

王雪娇向他许诺,只要挖出石油,一定带他弟弟玩,来人很高兴,马上找弟弟打听消息。

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出发的时间是后天一大早。

带东西不难,只要给够费用。

王雪娇最不缺的就是费用,中情局的经费,不用白不用!

其实装甲车上是有空座位的,并不是塞得满满当当,有充足的空间。

确定了维和车队的信息以后,王雪娇马上找到亚历山大,询问他的家里人离陈水生到底有多远。俪鎶

“在同一排楼里。”

否则也不那么容易就打听到消息。

陈水生被围城两年能活下来,全靠租住在繁华市中心才勉强凑合过日子。

战争的混乱会让人彻底抛弃法律与道德,富贵人家自己家里存货多,以及他们更怕别人抢,除非真到了山穷水尽,否则他们不会主动招惹别人。

比如亚历山大,他的家在萨拉热窝就算是个大户人家,不仅有钱,而且人口还多,全都是血亲,互相信任,人多就好排班。

24小时总有人眼睛睁着:有人睡觉、有人出去找食物、有人守着家里的安全,避免一个人精神崩溃。

他家里的日用物资储藏量,比那些每天眼睛一睁就要为食物而奋斗的人家,还是要充足很多的。

陈水生跟他们家还算有点往来,在围城之前,他帮亚历山大家里人搞到过一些便宜的日用品。

生病之前,陈水生身强力壮,此前还能自己想办法搞到食物,生病之后,他一步都不敢出去,病弱的时候搞来食物也守不住,走不了两步,就要被人抢走了。

与陈水生住在同一栋楼里的人之中,有一家的男主人是医生,过去与陈水生的关系还不错,他判断陈水生是上次被炮弹擦过小腿以后,没有及时清洁伤口,导致得了破伤风。

仅仅是知道而已,完全找不到一丁点药,他只能每天为陈水生提供一小杯热水,那已经是他能释放的全部善意了。

水,只有啤酒厂偶尔有一点干净水源,大多数时候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河边打水。

燃料,也是宝贵的,很多人家从去年就开始烧家具、烧书,大部头的伟人著作尤其受欢迎,因为耐烧。

连食物都难以提供。

谁家都缺食物,一个大号的纯金戒指只能换到一个罐头。

此时的萨拉热窝,真的比大地母神降临前的海地还惨……好歹海地的泥巴饼里是有糖和油的,可以为人体活动提供那么一丁点热量。

医生一家子愿意给他热水,也是因为这个中国小伙子为人热情善良,时常会帮他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他们相处融洽,以及……他的状况非常差,看起来没有几天好活。

他们都觉得,他也许快要死了。

全世界稍微社会化一点、有那么一点朴素道德观念的人类,在对待将死之人,都会比对待普通人更多一些耐心和善良

等啊等啊,从天黑等到天亮,除了零星响起的几声枪声,以及又死了一个人之外,无事发生。

亚历山大二弟的小儿子怯生生地问:“叔叔是不是被人骗了?装甲车从来都没有从我们这里走过啊?”

战争进行到现在,陌生人之间已经全然没有了信任,就连关系不那么近的亲戚都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毕竟保住亲戚的命,哪有保住自己的命重要。

他的妈妈坚定地告诉他:“你要有点耐心,今天没有过,就还有希望。”

“哦……”小儿子点点头。

话是这么说,他妈妈自己都不敢相信,只不过不想早早让孩子感受到绝望。

早上六点半,太阳照常升起,照耀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城市。

每隔三个小时,都有一班有轨电车会从他们家的门前路过,那是城里唯一稳定运行的交通工具。

铁制车轮在铁轨上滚动的声音是他们早已听熟了的节奏。

装甲车没有来……

过了12点,没有来。

街上响起了零星的枪响,还有人类疯狂跑动的脚步声。

周围传来子弹射中了水泥墙和某种钢铁物体,没有重物倒地的声音,行人又幸运的逃过一劫。

下午三点,有轨电车再次呼啸而过,子弹如雨,打在车厢上,发出“叮叮嘭嘭”的声音。

亚历山大的家人从满怀希望,到心急如焚……

“可能被骗”“再等等吧”这两种想法在她们的心中来回切换,像一根蜡烛,用小火一点一点炙烤着她们的心。

几乎让人发狂。

又过了两个小时,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亚历山大的妻子卡珊德拉实在忍不住,拎起电话,想给他打个电话,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过两个小时,天就要黑了,维和部队的装甲车绝不会在晚上进入萨拉热窝。

就在她按完最后一个数字,电话振铃将响未响之际,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

电话听筒里再也没有传来一丁点,哪怕最微弱的声音。

扛了两年,坚持苟活的电话线,今天终于被炸断了。

关于陈水生的去留,一家人凑在一起商量了半天,也没商量出个结果。

二弟一家认为既然说好的补给没有来,就应该把人送回去,不然留在家里养着吗?

三弟觉得也许是维和部队出了什么意外,或许再等等就能等到,再说,那个中国人的后台不是还能帮忙把他们弄出去吗?要是因为一天没来,就这么快放弃希望,真得罪了那个后台,大家岂不是都出不去了?

二弟急了:“连说好的补给都送不来,你还指望那个什么后台能把我们带出去?”

三弟的声音更大:“消息不准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上周投放物资的地点就是假的!要不是我跑的快,早就没命了!”

上周,二弟兴冲冲的从城里一个人那里打听到消息,说晚上十一点,联合国的飞机会来空投物资,地点

头了。

二弟的妻子平时是喜欢说话的,今天沉默不语。

三弟的女朋友本来就是外人,她只是来做客,想小住两天就走,结果这一住就是两年,她能说什么?她只能一言不发。

大人们都不吭声,只有大侄子一脸懵逼的看着他们:“还有一个多小时,为什么不再等等?”

如果任何一个成年人有如此阳光灿烂的心态,屋子里的其他人也不会愁云惨淡。

小孩子的话谁会在意。

留他在这里,是怕物资太多搬不动,十五岁的男生已经可以起到一点作用了。

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哪有什么物资太多搬不动。

谁都不愿意做主,谁都不想负责任,他们家到底还是要脸的书香门第,为了生存把人弄过来,现在又要把人扔回去,这事在他们的道德之外。

如果谁在和平年代这么做,他们全家都要骂那个人。

现在……

“滴答……滴答……”秒针一点一点的扫过,晚上十一点半了。

卡珊德拉内心挣扎许久,坚定地做出决定:“再留他一天,要是明天中午没有人来,就把他送回去!”

她想的是:好歹再管他一顿饭,然后把人送回去,也算仁至义尽了。

23:59,屋里再没有人说话。

几双眼睛死死地盯着秒针。

35、36、37……5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