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3(1 / 2)

加入书签

转过头神色漠然地盯着元琢,“陛下,剽窃宰执著作,冒领从龙之功,按律当如何处置?”

元琢攥着衣袖,深吸一口气后沉声道:“按照大宸律法,刑不上士大夫。”

他稍作停顿,唇畔微微一翘,低笑道:“但今日朕要开恩,判一个磔刑,再诛其九族,以儆效尤,皇祖母意下如何?”

老太太点了点头道::“既然陛下开恩,便依陛下所言罢。”

“来人,即刻执行!”

元琢挥袖冷喝一声。

秦子衿骤然惊醒,猛地扑向董太师,“太师!太师救我——”

董太师抬脚狠狠一踹,将他踢翻在地,气得浑身发抖:“畜生!你竟敢欺瞒老夫!”

元琢眸光一扫,视线落在董太师身上,“太师识人不明,又纵容奸邪,朕念你是三朝元老,不与你计较,即日起革职,流放三千里,不得再回京。”

董太师身形一晃,面色灰败,瘫坐在地上。

整个大殿静谧无声,百官个个心惊胆战,不敢再出半点声响。

忽然间,老太太幽幽惋惜道:“今日这场戏演得倒是精彩,可惜雪团子没看到。”

说到此处,老太太看向一旁的元琢,眼角皱纹舒展开来,竟是入宫后头一回露出真切笑意,“哀家的雪团子去哪儿了?可是身子又不适了?”

元琢神色一滞,颔首如实道:“孙儿之前在朝会上公投罢了顾相的官。”

“哈哈哈——”

老太太活生生被他气笑了,将手中的佛珠“啪”地一声摁在桌案,“好得很啊,顾卿十五岁替你元家收拾烂摊子!如今落得个兔死狗烹,好得很啊!”

第76章 上流就得配下流。……

从不曾有人怀疑过,《治国论》的作者另有其人。

这部被奉为“经国大典”的策论,自问世起便高悬于翰林院正堂,被天下士子争相传抄。

字里行间流淌着“民胞物与”的仁政思想,蕴含着“致君尧舜”的儒家抱负。

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其署名若是清流党的青年俊彦、士子楷模——秦子衿,自是水到渠成,理所应当。

谁能想到,这部被士林奉为圭臬的圣贤书,竟出自顾怀玉之手?

如今的顾相在民间声誉大振。

巧赈灾斩乌维平粮价,桩桩件件都办在百姓心坎上,市井小民提起顾相,哪个不道一声“青天”?

但在读书人的眼中,这位宰执大人始终毁誉参半。

他不出身科举,不尊孔孟之道,朝堂之上言行肆意,甚至曾公然废过祖制,逼得整个士林“哀鸿遍野”。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写出《治国论》?

陈太后一言九鼎,金口玉言不容置疑。

秦子衿面如死灰,当廷认罪。

天下的士子,就算不愿信,也不得不信。

那个他们曾奉若神明、万口传颂的青年俊彦,竟是个靠剽窃他人成果起家的欺世盗名之徒。

而他们口诛笔伐的“权奸佞臣”,才是那个在风雨如晦中独撑社稷的栋梁。

人在发现自己被骗时最愤怒。

而当欺骗他们的,是他们曾最信任、最仰慕、最甘愿为之辩护的人——那愤怒,便会像烈火燎原般迅速蔓延,烧得整个士林天翻地覆。

最先掀桌子的,正是那些为他摇旗呐喊、口口声声维护他清誉的人。

京城内外,当夜便燃起无数火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