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8 章 《移民往事》戏中戏:贡献出伟大表演的孟开颜(1 / 2)
第158章《移民往事》戏中戏:贡献出伟大表演的孟开颜
孟开颜的出场实在震撼,美成这样对很多观众来说简直是毕生罕见。
素雅,柔得如水般,彻头彻尾地颠覆了她以往的影视形象。
她从前的角色都偏刚硬,因此有人指出她在塑造角色时过于受本人性格的影响。
这其实也没什么,演技总归是好的,只要观众能够接受就说明她塑造成功了。
老戏骨们就没有这种问题吗?当然有,普遍都有,绝大部分都有。角色本就是由演员塑造,被演员打上钢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可宁月却不满意,她对孟开颜有更高的期待。她能给演员足够多的自主权,但前提是必须基于角色本身去塑造角色,不能让自身性格影响角色塑造。
而国内部分电影爱好者也认真聊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孟开颜的上限很高,看好孟开颜成为一名能靠卓越演技在影史留名的演员,前提是她能突破自身限制。
她自身的特性太强,这是她前期能成功的关键。但如何让角色脱胎于她本身就是她成名后要面对的职业生涯课题。
如果她想在演技这条路上继续往前走,就必须让自身归于自身,角色归于角色。
但美人就一定要丑化,去颠覆自己的容貌从而实现突破自身形象吗?
孟开颜用程薇告诉观众:不需要。
宁月居然舍得花两分钟的时间让观众看程薇整理东西,关键观众竟然还看不够。等镜头切走时大厅中甚至出现叹息声,且还不低。
李琳绷紧的腰板一松,僵硬中带点酸麻,适应会儿后才又慢慢往后靠回去继续观影。
电影中程家人在整理东西,程薇在书局遇一位男生。
从他们的对话里观众知道程薇和这人关系有点微妙,似乎是相恋过。
其实拍摄的时候孟开颜是拍了比较多的相恋情节的,但宁月明显把那段给剪了。目前看来效果不错,用最简洁的片段来营造最微妙的情感。
书局镜头的光影简直一绝,光从沿街的玻璃窗上透进来,使得书局被光线分割从而亮暗分明。
亮处光束中能看到悬浮着的灰尘,而灰尘又在光束中运动,于是画面瞬间就活过来。
两人的站位也很有意思,书局分前后门,整个镜头就有了前景,中景,后景。
程薇在前景,隔断的门一拉开露出中段的书局工作人员们。紧接着男人从后门进入,后景就到位。
程薇抽书时似是无意地往隔断外看一眼,两人就这般远远地对视上。
不少影评人暗赞宁月的光影运用能力,镜头后退时程薇半边身子在光里,臂膀如玉般通透温润。她姿态相对是比较放松的,在对视后也没有变得紧绷,还没看完整部电影他们不知道有何喻意。
只能再次感叹孟开颜太美了。目前为止,她出现的画面都是极致的视觉盛宴。在大屏幕上看她是件很享受的事,刚刚的几个镜头就起码能
在码头边穿过熙熙攘攘人群转头看。
观众都以为她在等那个男人,可后面所呈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对的。
“是在等她的母亲。”
张兆兴心中肯定地想。
前面种种迹象透露出程薇还有个母亲,但是导演非常狡猾,告诉你了,却又极力降低程薇母亲的存在感。
就像程薇父亲把程薇的母亲忘了似的,被导演处理后很多观众也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程薇母亲还未上船。
船上生活也很有意思,程父敞开胸怀拥抱新生活,拥抱遥远的西方世界。
他硬着头皮喝喝不惯的咖啡,早餐也从米粥酱菜包子改成面包熏肉凯撒沙拉,还模仿歌舞厅里的洋人跳洋舞。
镜头把他骨子里的崇洋媚外讽刺得入骨三分,因此还闹过几件滑稽的事情,惹得观众发出几次爆笑。
程父形象也立住了,他的这种行为甚至让观众期待他真正到美国后会做出怎样的事情。
宁月对群像戏的把控也很不错,船上的几场群戏皆把各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一场场的闹剧中程薇的心态也发生较大变化,不知意识到什么,她的灵气,她作为最受宠的女儿养出的气定神闲似乎在慢慢消失。
这场戏折磨孟开颜折磨了好久,那时她没有剧本,一直抓不住这种惶惶然的感觉。
她当时拍得大汗淋漓,内心被强势推开,被宁月逼到绝境,让她在临近崩溃的时候把这场戏给演出来。不,是自然流露出来,孟开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因此当情节快到这里时孟开颜就眼也不眨地盯着屏幕看,这场戏拍完后她没有去看,瘫倒在地上根本起不来。
现在想来她当时应该去看看的,看看自己被宁月折磨得那么久值不值。
海风轻吹,海浪翻涌。
电影中他们终于要到达美国,程父愈加高兴,程薇却愈加害怕。
父亲的残忍仿佛当头一棒,直接将备受宠爱的少女给敲醒。他对她的宠爱是基于她有价值,这船上被他带上的人都有价值。
她从前总觉得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她是程家长女,是她父亲去哪儿都要带着,骄傲地把她介绍给其他人的长女。但要遇到生存问题时她这个长女还能和从前一般吗?她的价值是更高,可价值高的难道就不会被牺牲吗?
程薇有点茫然。
越想越茫然,屏幕里的程薇那股不安感都要溢出来了,她有些胸闷,手指下意识一抽,仿佛失去对自身身体的掌控,好像被忽然抛弃到一座大海中心的无人岛上。
最重要的是那眼神,你实在很难在大屏幕上看到如此真实的惶恐。那种打心里,打灵魂里流露出来的惶恐。
镜头仰拍,光落在孟开颜的脸上很好地营造出吞噬感。
人生认知被颠覆,情绪好似汹涌的潮水朝着你扑来,随着镜头的拉近有些人甚至急忙闭上眼睛想躲开。
观众想到自己生平中最为不安和惶恐的时刻,以至
书外还摆放着做衣服的样板纸。
美国的家比上海的家小不少,风格也和国内迥然不同。
影片的道具做得很优秀,不少观众都能看出装修风格和家具摆件皆符合时代背景。
程父眉心有好几条竖纹,比之在国内要更深。他抽着烟道:“小薇,今时不同以往,我们家并不缺钱,缺的是把钱花出去的路径,缺的是守住钱的靠山。”
程薇下意识看眼窗外,却并未看到自己心仪的芙蓉树。
在这里宁月用了个很经典的打光,程薇微微低眉垂首,正侧光打在她侧脸上能表达出她内心的冲突。
她明白父亲是什么意思,她曾也尝试着出门去寻找工作,遭遇父亲阻拦的同时也遇到种族隔离和歧视。
骨子里自带的软弱性使得程薇在遭遇困难时第一时间又缩了回去。
她当不成秘书,当不成护士,甚至无法进入工厂里制造弹药。
但她却能成为清洁工,成为挑衣工。可程薇会干吗?她在看到清洁工挑衣工的生活后就打定主意决计不要过这种生活。
程薇的形象被宁月慢慢颠覆,她渐渐和影片开头的那位素雅至极的女性离得有点远。
受于外表影响,观众在影片开始时对她的第一印象是“圣女”般的人物。
她应该文静娴雅,她听话,她即便有些叛逆却依然是符合世俗意义的大小姐。
可越往后,尤其是上船后她展现出内心的脆弱,到美国后展现出来的软弱都令观众有些咋舌。
不该是这样的,圣女能有缺点,却不能有缺陷。
不能肤浅,不能功利,不能贪慕虚荣。
但观众又能理解她。在享受惯好日子,在思想都被父亲驯化,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她很难挣脱所有的束缚去寻找一个自由。
离不开金钱的程薇在面对父亲的劝说……或者说是通知时她无法反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