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 · 角色分析(1 / 2)
第213章·角色分析
孟开颜不常来商场,偶尔来次竟然觉得有些新鲜。
商场中有的商店内外挂着孟开颜去年才拍的广告,她一口气拍好几组,如果没记错的话此刻香奈儿店里贴着的应该是最后一组。
两人先逛街,逛完再去吃饭。孟开颜还在逛街途中买了杯五分糖的奶茶,含糖量多得把邓灵都给惊到。孟开颜极少喝加糖奶茶,甚至极少喝奶茶,邓灵有时都觉得孟开颜的成功是必然的,她太自律了。
孟开颜喝得无比畅快,人类果然离不开甜味。不知是奶茶的作用还是逛商场的作用,一种度过一个正常下午的体验感悄然间漫上孟开颜心头,仔细琢磨琢磨,那是一种朴实的宁静感,让人心里踏实不少。
周颖平常时候大概经常处于这种环境中,每月抽出半天时间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饭,生活还算平静,所以当遭遇性侵后即便她心理再强大在那段时间里也会痛苦非常。
这段时间在看剧本时孟开颜一直对这段情节中周颖的心理反应拿捏不准,她到底是突然间从痛苦中挺过来的?还是经过一段挣扎期?
剧本写得有点笼统,她也就这个情节和肖嫣然谈过,肖嫣然说道:“我对周颖的定位是她是个坚强有韧劲儿的姑娘,她还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
孟开颜听懂了,肖嫣然对周颖的看法更倾向她很快从痛苦中爬起来。
那剧本为什么又写的不清楚?
孟开颜猜测肖嫣然只是有这个倾向,或许是她的内心深处也对这种设置有一定顾虑。
肖嫣然既想让周颖成为能很快从痛苦中磐涅的坚强女孩,又认为这种设置会让周颖更加的不真实。
因为这种设置显然是让周颖有别于当下的多数女孩,让她心理承受力过于的强大从而脱离了剧本对她的初始设定。
最关键的是世上更多的是普通人,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般的普通人,这般去演绎会不会让观众觉得自己和周颖有距离感?
孟开颜的灵感来得莫名其妙,去往餐厅的边走边想,邓灵什么从路边的麦当劳甜品站里买了两个冰淇淋都不知道。
邓灵把冰淇淋递给她:“给。”
“……”
孟开颜抬头看天空,虽然雪下得比较稀,但终究还是在下着。
邓灵塞到她的手里:“试试吧,冬天的冰淇淋最好吃了。”
孟开颜飞快把口罩拉下咬了一口说:“乱讲,说破天也是夏天的冰淇淋才好吃。”
热的时候自然要用冷来对抗,冷得瑟瑟发抖时怎么可能还能冷上加冷呢,这是无法违背的生物规律好吧。
两人很快来到定好的餐厅,在等菜途中孟开颜也问了邓灵关于周颖的问题。
邓灵将冰淇淋最后的脆尖尖吃了,微微蹙眉思考道:“嗯,我觉得肖导演说得有道理,毕竟你们这个题材的电影是需要对特定人群有引导作用的吧?如果女主角沉溺在痛苦之中和其他的类似作品不久差不多了?”
,对他人,甚至是对自己身体的基本安全感与信任感。她听人说过,在新闻里看到过,但她从未意识过自己会有这么一天。就像很多女孩觉得自己也永远不会遇到这种事情般。
她的大脑在这瞬间立马启动自我保护,将她从因身体和尊严被重创而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里拉出来,她在疯狂地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即便她没有任何错误之处,她也要为自己找出个原因出来,似乎也许这样就能避免这事的再次发生,以此来获取微弱的掌控感。
有的人会觉得周颖的这种想法愚蠢,有的人会觉得这种想法天真,有的人则觉得她过于苛责自己过于不谙世事。
作为演绎者孟开颜能接受一切评价,因为她根本没想要塑造一个完美的女主角。
周颖不是一个完美的反抗性侵的符号,她是一个反抗性侵的普通人。
而大多数被性侵者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在遭遇此等重创后会经历的思想挣扎也同样值得被拍出来。
只有这样她才是故事的“驱动者”,真正主宰自己成长的人,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更深思考的人。而非被动地“被讲述”,被剧本讲述被导演讲述,然后用于传达这部电影的主要核心思想。
周颖身上确实承载着电影的主题,可以说是主题的化身。
但在这过程中她的个体性能不能试着保留呢?保留后人物弧光又是否会更完整呢?
当然会!
孟开颜忽然间茅塞顿开,她似乎知道该怎么去演绎周颖了。
成功的电影不是让女主角成为女主角,而是让她成为电影的灵魂。
真实的,主动的,多维的,能让观众在她身上看到人性共同点的人。
——
夜晚,家中练习室。
练习室的窗户外是小区内部,看不到繁华的街景,楼下路灯仅把道路照亮,整体望去昏暗非常。
不过也安静,听不到喧嚷声,唯有积雪从树上滑落的簌簌声。
虽然没有折竹声,但确实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意境在。
不过此刻的孟开颜没空感受,她对着镜子慢慢地把自己变成周颖。
被性侵后行动给出完美答卷,但内心还在深受困扰的周颖。
孟开颜错了,她又乌鸦嘴了,不该说这个角色是她舒适区的,周颖远比她想象中还要来得难演。
这又是一个动态的人物,成长轨迹尤为明显的人物。
不是石阳和夏怡那种满级号,有着强大心脏的满级角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