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0(1 / 2)
下,看看压米粉的漏杓工具做的如何了。
王木匠这几天让那俩木匠继续做家具,他和王二专心做漏杓和对臼用的臼槌。
臼槌已经做好几根,其实和舂米的棒槌差不多,但是下端要更大一点,接触面积多,捶打得更快。
底下带漏眼儿的漏杓技术要求高,所以做得慢一些。
沈宁让他们不用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反正蔺承君那边儿的籼米还没到呢。
虽然他第一时间给家里写了信,但是信到达淮州再四处收购陈粮,再运送过来,自然得耗费不少时间。
但是她也不会干等,会先从陈记粮店买一些陈米试试。
她得先教村民学做米粉,等他们学会练熟,大批籼米差不多也就到了。
另外她还得收购一些绿豆,做绿豆淀粉,回头做点高价绿豆粉条,以及加了绿豆淀粉的米粉。
加了淀粉的米粉,会更加爽滑劲道,耐煮不碎有韧劲嚼劲,比单纯的米粉口感和味道更好。
她不由得再次可惜现在没有土豆红薯玉米这些淀粉大户,至于木薯?更没有啦。
当然,山药和芋头也是可以取淀粉的,但是现在的野山药是很贵的药材,种植的山药也很贵,做粉条、米粉什么的就别想了。
而芋头虽然亩产量高,却不能像土豆红薯那样当主食,而且芋头的生长环境对肥水、土壤的要求也高,很多地域不适宜种植,再者芋头容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长江以北的地区种植的比较少,主要在珠江流域那边才会大量种植。
当地没有种芋头的习惯,只有少数地多粮多的人家才会种上几分半亩的。
要收芋头也不现实,只能考虑绿豆了。
回到东院儿这里,她就看到蔺承君和阿年珍珠小少爷几个蹲在地上聊得火热。
走近点就听见他们在讨论怎么印识字大典了。
沈宁:“……”
第104章 赴宴 大老板与小学生的合作
沈宁被他们远大的目标给惊住了。
你们知道编一本字典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吗?
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就这么耗进去了。
不,从无到有,一个人不够,可能很多人、几代人都得填进去。
她可不想让阿年他们这辈子就为本字典耗费精力和时间。
她立刻出面给他们降温,让他们冷静点,现实点,“你们聊什么大典呢?那不是朝廷才出的书吗?”
本朝为前朝修史,同时本朝也会留下自己的皇家巨著,什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康熙大字典。
字典肯定得朝廷出面,仅凭个人、几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这不只是人力,还是巨大财力的消耗呢。
蔺承君的注意力被沈宁给拉回来,他囧了一下,自己居然就……跟孩子一样一时头脑发热起来。
他笑道:“沈老板这里真是宝山呀,一挖一个宝贝。”
沈宁也笑,“蔺老板太夸张了,我听你们说印刷什么书?”
蔺承君就详细说一下,他想跟阿年几个合作印带拼音的启蒙书。
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原有的,再自己编几本《礼尚往来》《算术》以及《三百六十行用语》等,都可以印出来,方便普通百姓自学识字,然后进城找活儿。
蔺承君:“阿恒和阿年说学堂先生和学子们都很抵触拼音,这也情有可原,我们不卖书给他们,而是卖给普通人家,就不会遇到来自读书人的阻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