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216正心典仪,武道四品(2 / 2)
湖水表面,也波澜不兴。
徐永生这一刻将第一只大碗中的雾气凝结之水和第二只大碗中的五处惑津水,一同注入第三只原本空置的青瓷大碗中。
少顷,第三只青瓷大碗内,竟然自动闪烁微光。
仿佛夜空中点点星光,在碗底呈现北斗星图。
徐永生这时再取出一根粗针。
这粗针,是正式开始典仪前,他用收集来的旧船钉,先熔炼再研磨而成。
乍看上去,还有几分粗陋。
但随着徐永生将这枚定星针投入倒映北斗星图的第三只青瓷大碗内,这枚定星针开始微微颤动起来。
定星针没有沉入碗底,反而漂浮在第三只大碗内的水面上。
然后,这定星针也开始闪动光泽,并自动指向正北方。
不单至如此。
当青瓷大碗里的定星针指向正北之际,那个方向的浓浓雾气,竟然开始自动散开。
徐永生见状,立在船头,端正地向着浓雾散开方向做了一揖。
时间流逝下,如今时辰刚刚好,正是夜幕褪去,黎明将要到来的前夕。
随着这一揖,徐永生顿时感觉自己体内三才阁,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除了原本完满的五层三才阁之外,赫然再多出全部空置的第六层。
与此同时,和之前一样,徐永生能感觉到自身从内到外,不论精神还是体魄,各方面都全部有所提升。
儒家武道四品境界,就此成了。
而与先前六品晋升五品时不一样的情形则是,眼下他体内天丶地丶人三才阁都变成六层之际,三才阁开始齐齐发光。
武者修行,不论儒丶释丶道还是纯武夫路线,从七品武者到六品境界,是个大坎。
三才阁或三骨堂丶三宫坛丶三宝塔等等,三层变四层出现质变,可称四方通达,内外贯通。
实战的时候,四层三才阁与五层三才阁内儒家浩然之气一同流转,会共同形成一座至少十二层高的全新虚幻楼阁。
在此楼阁助推之下,七品以上境界的儒家武者,便可能化虚为实,令自身浩然气化作真实的雷电水火。
徐永生在自己五品境界巅峰时,与人动手之际,便会形成十五层高的虚幻楼阁。
他文武双全,以儒家浩然气和武夫血气迭加的时候,这全新虚幻楼阁奥妙更胜同境界下的武魁高手。
而眼下,随着徐永生修为境界再次进步,臻至四品境界,有了六层三才阁,他们第六层还都空着,他体内仍然再次生出质变。
那层数众多的全新虚幻楼层,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者,是眉心天阁丶胸口人阁和腰椎地阁内同时都有大量流光散发而出不说,更汇聚为一朵看上去通体朦胧但依旧闪动光辉的云团。
徐永生内视自己体内,第一次见到这等存在。
但不难猜测,五品以上,可被称为宗师的武道高手,除了调动自身浩然气丶灵气之外,更能协调周转四方天地自然之力的根基,便是这团闪动流光的祥云。
以此作为根基,沟通天地自然,可得宗师之六合化境。
徐永生完成这一切后,长长呼出一口气。
习惯成自然,他先观察周围环境。
虽然此前已经三番五次检查,当前再看也没发现周围有其他人,但徐永生还是先离开这里再说。
他在这条河道中,已经待了比较久。
同时,他也将自己行使典仪所用的无篷舟丶青瓷碗还有定星针都处置利落。
一边收拾东西,徐永生一边思索。
大乾朝廷那边五品晋升四品的儒家正心典仪,大致流程他也知道。
比较起来,两套晋升典仪其实也有相似之处。
朝廷学宫那边的正心典仪,同样分作四步,对应起丶承丶转丶合。
双方起始第一步内容几乎完全相同,都是在湍流中石砥柱上开始。
只不过,朝廷学宫方面的典仪,不需要参加雾气凝聚满碗清水。
然后,民间典仪第二步是经由五惑津,破除五朦。
朝廷学宫典仪第二步是穿过五门。
所谓五门者,迷情香之香门,靡靡乐之声门,霓裳舞之色门,珍馐宴之味门,以及金玉山之欲门。
双方相似度极高,让徐永生很难不怀疑有参考甚至传承改良的关系。
至于朝廷学宫典仪的第三步,同样要用到磁针,不过,如果是通过朝廷武学宫参加典仪,只需要直接将磁针悬挂在学宫里一处风幡下即可。
而最后一步,则是悬挂铜镜于学宫内中央文宫的正门背后。
总体来说,要比民间典仪更加简便省事。
但其中代价,自然不必多言。
正如同禁军中走武夫路线的武道高手,走火入魔概率远小于江湖中人,原因正是在于朝廷体系帮他们分担。
而朝廷学宫体系下的儒家晋升典仪,每每有修为境界更高的人帮助主持,当中想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有了师生君臣之实,那麽,在整套体制框架没有大幅动荡倾颓之前,框架就自然会对个人有影响。
似林成煊修习中庸剑城那样的特例,毕竟是少数。
至于依托各家祖地文脉晋升的世家子弟后裔来说,后人对祖宗,晚辈对长辈,同样不那麽容易硬起腰杆来,想必也是相同原因。
还是那句话,不至于到完全不能反,不能忤逆的地步。
但困难要自己克服,代价要自己承担。
而南朝覆灭后,虽然是其后裔子孙传承下来的晋升典仪,仍然有了另一个方向的变化。
不依赖朝廷文宫与祖地文脉之流,而是更借重自然天时和地利。
徐永生大致码了码自己从骆文武那里听来的四个典仪。
不入品到九品的开蒙典仪,天时乃是春雷乍响之际。
九品到八品的养气典仪,天时需要是春雨初晴的时候。
七品到六品的致知典仪,则需要在秋火燎原之后。
再加上五品到四品的这个正心典仪,需要是秋雾锁湖之时。
一年下来,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年。
所需地理环境也比较复杂,局限在一地,很难全部满足。
不过,终究是个好的开始……徐永生心道。
他基本可以确定,学宫同僚曹朗手上有六品晋升五品的儒家诚意入品典仪。
对方当初就是暗地里晋升五品境界,没有通过学宫。
只是,此后曹朗继续留在学宫,相关典仪有没有提供给朝廷,尚是个未知数。
如果提供给朝廷了,接下来其他人还能否再用,就要挂个大大的问号。
徐永生当初是自己私下里从九品晋升八品。
事后因为林成煊丶王阐的缘故,学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但那也可能是因为境界相对较低的缘故。
当初谛听带回来的那门九品到八品的晋升典仪,倒是对天时丶地利环境没有严格要求。
可当中后患也较为明显,灵性天赋层次不足的人,会直接因此断绝八品通往七品的可能。
这条路,终究还是崎岖难行。
但徐永生没有动摇。
暂时将对未来的进一步筹谋先放下,改换地点,另找个隐蔽僻静地方的徐永生,转而开始熟悉自己晋升四品境界后的变化。
虽然当前体内第六层天阁丶地阁丶人阁都还空空如也,但徐永生此刻再周转自身浩然气,那团闪动光辉祥云出现后,一切便全然不同。
尚不需他动手,只是施展濯缨沧浪踏水而行,情况便和先前全然不同。
早先五品境界,也只是足下生水,在没水的地方施展濯缨沧浪仍然能效果最大化。
而现在到了四品境界,徐永生踏水而行,脚下流水仿佛主动支撑他一般,自行起起伏伏,托着他乘风破浪。
徐永生不强行加力压榨的情况下,此刻健步如飞,自身浩然气流失消耗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章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