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119长安(1 / 2)

加入书签

第122章 119长安

商于(wū)古道,又称秦楚古道,全长六百馀里,连通秦山楚水。

唐人有诗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古道其实并不好走,期间高山纵横,谷底幽深,危崖高耸,险滩密布,最窄处甚至仅有2.5米,但仍可容纳大军丶车马通行。

秦国开辟这条古道的初衷,本就是为了向前线输送士兵丶粮草,当然,刘邦的十万大军也是经由这条古道入关,灭亡了秦朝。

元熙元年(419年),二月十六日,刘义真在途中耽搁了几日,但还是赶在这一天抵达了灞水东岸的五松驿。

王修已经在此迎候多时。

「今夜在此扎营,明日入城。」刘义真吩咐一句,与王修携手步入驿站。

走了一天的路,早已疲惫不堪的将士们欣然领命。

驿站内,刘义真与王修对坐,二人无需客套,刘义真问:「王公,均田时可曾遇到阻碍?」

他带了一万二千步骑入关,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宵小,为均田令站台。

「正要禀告世子,政令初至长安,士人多有怨言,直至听闻世子将要重返关中,这才得以平息。」

传递紧急情报时,信使肯定不会走水路,譬如去年刘穆之于前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病逝于建康,而刘裕因此事班师,则在前年的腊月初三,期间仅过去了六天而已。

考虑到刘裕启程前,还需时日做足准备,因此,只能是传闻中的八百里加急才能办到。

刘裕此前派人通传各地官员,为刘义真提前备置粮草,就是比照的这一速度。

使者是在去年的腊月二十八日离开建康,早在新年的正月初三,王修还未开始主持分田的时候,关中士人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既知刘义真将返,而京兆韦氏丶杜氏丶王氏又不肯挑头闹事,其馀士族也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王修说着,拿出一本册子:「世子离开前,嘱咐下官密切监视舆论,此前有部分士人因为均田制而非议世子,他们的言行,下官皆已记录在册。」

刘义真却不接:「王公做得很好,但我并非量狭之人,关中士族曾有功于我,如今却被迫交出三万户百姓,心里有怨气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煽动闹事,无需抓捕。」

占了这麽大的便宜,刘义真自然容得下些许怨言,不会为此喊打喊杀。

王修闻言,由衷赞道:「世子雅量。」

说罢,王修重新收起了那本册子,继续介绍起了关中的均田情况。

连带安定郡的军户丶民户在内,如今雍州登记在册的共有14万3千户,共计56万馀人。

此时的关中,虽然比不得西汉末年,64万馀户,240馀万人口的繁盛,但比之西晋初年,仅有9.95万户的状况来说,倒是有所增长。

西晋建国之初,关中之所以残破,是因为这里是魏蜀交锋的第一线,打得残破不堪。

而今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羌人丶氐人东迁。

现存的14万3千户中,汉人不足4万户,胡人则超过了10万户。

刘义真估算,关中的实际汉人数量应该在7万-8万户之间,缺额的3万-4万户即为关中士族剩馀的隐匿人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