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121学堂见闻(1 / 2)
第124章 121学堂见闻
天色未亮时,学堂的五千遗孤就被组织起来,等候在明光宫。
尽管刘义真迟迟不至,但一众孩童并不怨言。
在场的大部分都是泾水之战的遗孤,等到入校时,刘义真已经离开了关中。
因此,他们越发迫切想要见到那位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让他们有机会读书习武的大恩人。
只能说,每天早晚各一遍的问答,确实为这群遗孤烙上了思想钢印,刘义真就是他们的太阳,恩情永远都还不完。
「传闻世子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其声若洪钟,势如奔马。」人群中,乡(ián)姐元礼压低了声音与身旁的好友说道。
乡姐为西羌复姓,初为部落名称,后来一分为二,秦代时,一部分融入中原王朝,改姓(shán),留在陇右的一支则以部落名称乡姐为姓。
乡姐元礼年纪很小,只有十岁,他父亲是飞骑军的一员,死在了斥候战中,事后,母亲改嫁,而他则被官府收养,在学宫里习武识字。
「你从哪听来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消息,世子刚满十三,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怎麽可能是你说的形象。」勒姐道中笑出了声。
勒姐羌为羌人的一支,汉代时,因居住在勒姐河(青海平安)流域内的勒姐岭(青海乐都以西)而得名。
「不许嬉笑!」舍长李虞狠狠瞪了一眼勒姐道中。
李虞是个汉人,当然,他们之间的显着区别只存在于姓氏丶相貌,关中的羌人在前秦丶后秦两朝的努力下,早已完成了汉化。
学堂每三十人为一舍,设置舍长一人,负责督管同舍学员,人选并非固定,同舍轮值,任期十天,此举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以及管理能力。
一年三百六十天,学员们有三百天在明光宫,剩馀六十天则是假期,分别在春耕时与秋收时,让他们回家探亲,顺带帮着家里干农活,如果已经成了孤儿,也可以选择留在学堂,学堂依然会管饭。
三百天里,正好每个人都能当上一次舍长。
将来无论参军,或者从政,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都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素养。
乡姐元礼见勒姐道中挨了训斥,幸灾乐祸地朝着好友吐了吐舌头,说到底,他们还只是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不多时,前方欢呼雷动,乡姐元礼知道,这必是刘义真到了,他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张望,但因为在人群的后方,加之身高不高,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后脑勺。
「哎呀!李虞,你是怎麽争取的位置,这地方根本就看不到世子的真容!」乡姐元礼一句话引起了同舍学员的共鸣,众人纷纷表示不满。
李虞只得安抚他们:「世子今日会逐一慰问各舍,都别抱怨了。」
「当真?学堂里共有一百七十馀舍,世子有这麽多时间吗?」有人表示怀疑。
「你别问我,上头是这麽说的。」李虞翻了个白眼。
世上的事情,大部分都有好坏两面,譬如刘义真定下的舍长轮值制,一方面确实能够锻炼到每一个人,但是人人都能当舍长,所以舍长们很难确立威严。
不过,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让同舍学员心悦诚服之人,必为良材。
这是李虞第二天当舍长,他还差得远呢。
常言道,人过一万,无边无沿。
宫门外的五千馀学员,也是乌决决地一片,直至刘义真由众人簇拥着走入明光宫,乡姐元礼都没能如愿见到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