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集权(1 / 2)
第192章 集权
参预国事?
一言落点,举殿惊讶。
失去了诸侯王权,却成了「王大臣」,直接就理国事,虽然没有决策权,但对全国朝政丶军国大事予以监督,甚至拥有随时奏上的权力。
王公们的心,莫名地有点热。
要知道,臣子是不能随意面圣的,除了诏见,便是觐见,是以,见圣为殊。
这是份荣耀。
也是份权力!
随时见圣,随时参奏,随时都有可能让一人乃至一国发生变化。
一语乾坤变,从古至今有几人啊?
唯一不好的地方,是王大臣的参政丶议政权力乃君主赐予,以上君为例,可以随时收回楚王刘注丶河间王刘基的王大臣头衔,罢撤两人所有在朝权力。
怎麽说呢,像是皇权的延伸。
用以侵蚀相权。
这像是在丞相身边安插了两个监察,做事时丶决策时,丞相必须要比以前更加慎重。
诸侯王们和中外两朝公卿丶列侯丶宗室大臣不由得望向了丞相公孙弘,却见他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
想想也是啊,在陛下执政时期,陛下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开始依靠身边的亲信近臣来参与重大决策,以此形成了中外朝制。
这使得原本由丞相掌握的决策权逐渐转移到中朝官员手中,大汉丞相的权力受到了明显的限制。
陛下明显是奔着让外朝丞相以后成为泥塑丶木雕去的。
也就是丞相府毅然决然选择了上君,为上君执政铺平了道路,在上君执政以后,既是为了打击陛下的权力,又是为了投桃报李,再次增加了丞相的权力。
现在,上君南征北战,靠着卫青丶霍去病丶张次公丶路博德等人,建立了万世之功的武功盛德,又通过公孙弘丶张汤等人,推动了大汉制度的文治变革,更压迫了陛下为数不多的权力,权力已经高度集中在上君手中,接着对相权动手,不是多麽出人意料的事。
近乎「成精」的老丞相,想必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不但不会反对,甚而可能还会予以支持。
一片嚷嚷中,王公们都愣怔了,逐渐默然了下来。
少君丶老相,本来是很不稳定的权力结构,但上君和老丞相却十分契合。
或许,这就是「君臣一体」吧。
刘注丶刘基尚在对上君手笔而动容中,城阳王刘彭离丶甾川王刘建丶济北王刘胡等十王,一个个激动道:「臣也愿意上交王府三护卫,入长安王宅,自请为王大臣!」
「臣愿意!」
「臣也愿意!」
「……」
宣室殿上,城阳十王争的面红耳赤。
为诸侯王时,整日胆战心惊,恐惧削藩旨意到达。
为王大臣时,俨然君主化身,不为君主怀疑丶忌惮,反受君主信任丶放心,不会被朝臣参奏,还能参奏朝臣,登堂入室,自由行走于天下,这才更像是次于皇权的王权。
诸侯王们这见好处就上的模样,着实震惊了中外两朝文武,这群王者,当真是一点颜面都不要了。
连御座之上的刘据都沉默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