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二章 晋王京尹 刀向豪强(1 / 2)

加入书签

第133章 晋王京尹 刀向豪强

大宋建隆二年元旦。

元旦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依历朝礼制,在元旦这一天,天子要在皇宫正殿大宴群臣,用以慰劳群臣在过去一年的辛劳。

由于宫廷举办元旦宴会,既是庆祝新年,又带着政治意味,在这氛围下,很多大事会在这一日举行。

例如对南征大军的具体封赏。

皇城内,象徵午时的钟声刚撞过第一声,各国使节,文武百官就齐齐动身,从宣德门朝着崇元殿走去。

盛大的皇家仪仗从宣德门一直排到殿门处,高大甲士执戟的寒光与彩旗上的龙凤纹交相辉映,让殿外每处,都透露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皇家威严,对大宋的文武百官而言,早已见怪不怪。

然许多小国使节,哪曾见过天朝威仪?

离崇元殿越近,小国使节们脸上的惊叹之色就愈浓。

在去年,宋军凯歌频奏,武威照耀天下。

于强大的武威下,除却南唐丶吴越等国外,一部分偏远小国的君王,都不由起了派使者朝见大宋之心。

例如高丽丶占城丶以及遥远的于阗西域等国。

以上那些国家,有的是早就与中原有宗藩关系,有的是想借这次元旦朝会,与中原重新建立起联系。

但不管目的为何,许多小国使者,都被今日见到的一幕所叹服。

以往在国内,他们哪曾见过这麽雄伟辉煌的建筑?

诸多使者不知道的是,开封皇城的建筑,与历朝相比,已显得颇为「俭朴」。

汉之长乐未央,唐之大明含元,哪一座宫殿群不是尽显华夏民族威仪?

当各国使节及文武百官,在礼官的安排下,依次序入殿时,身穿帝王冕服的赵匡胤,早已端坐在九龙金椅上。

在十二串冕旒晃动之间,赵匡胤用带着宠爱的目光紧紧盯着走在众臣之首的赵德秀。

将目光从赵德秀身上移开后,赵匡胤看向殿内他人的目光,则转变为威严。

紫袍宰辅丶绯袍九卿丶绿袍郎官,杂袍使者,每一人的身影,都被赵匡胤收入眼中。

待使节及大臣都入殿后,礼官高唱「百官拜贺」,接着三呼「万岁」的声浪就在崇元殿内炸响。

行礼完毕后,使节及大臣们,才敢一一入座。

众人一落座,御座上就传来赵匡胤浑厚的声音。

「有司宣制。」

赵匡胤话音刚落,鸿胪寺少卿刘温叟就捧着一道圣旨走出:

「大宋皇帝制曰:

朕膺昊天之眷命,承天下之洪基,抚有万邦,君临四海。

然南平僭号称孤,武平负固不服,戕害国民。朕每览奏牍,未尝不切齿扼腕,誓必荡平凶逆,以固社稷。

太原王德秀,朕之嫡长也。

少怀壮志,长习韬略。弓马娴熟,亲率三军之众;胆略沉雄,善料六师之变。

前以淮南叛乱,二国不臣,朕命其为检校太尉,南面都部署,总领禁军五万,南征讨逆。

太原王承命之日,慨然誓师,曰:「不破叛军,誓不还朝!」

师次淮南,败擒叛贼,转战南平,兵不刃血,略定江陵。

再征岳州,焚敌巨舰,火煮洞庭,敌众溃如决堤,降者数万。

后直捣武平巢穴,擒其少主,荡平馀孽,拓地千里,湖湘边患,一朝廓清!

捷报至日,京畿欢腾,三军踊跃,此非太原王神武绝伦,孰能臻此?

昔者太宗亲征,仗钺东向,兴武守邦,克平天下。以宗枝之亲,建不世之功。

今德秀以宗王之尊,忘身为国,讨乱兴平如拾芥,灭国捣庙若振槁,其功在社稷,其威震四夷。

朕既嘉其勇,更喜其忠,当以殊赏,以酬殊勋。

兹特封为晋王,赐金印兽纽,紫绶玉带,食邑万户。

再拜尔为河南尹,尚书令丶兼领同平章事。

天下未定,干戈未息。

昔太宗有天策军,晋王何逊之?

再命晋王择禁军精锐,筹建神武军,升为神武军节度使,军中将校,皆晋王自处!

另赐钱财百万贯丶骏马百匹,锦缎三千匹,允晋王置长史丶司马等官属。

南征将士,论功行赏,由王条奏,朕必从之!

朕此封赏,非因骨肉之私,实由汗马之劳。

他日征讨天下,当戒骄戒躁,怀保恩民,整饬军备,以定天下四方。

若恃功而肆,忘朕训诫,虽亲必罚;若勉力以忠,继立勋庸,虽厚赏不吝。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钦此!」

当刘温叟洋洋洒洒念完圣旨中的内容后,殿内众臣早已呆滞。

众臣有想过,今日元旦宴会上,赵匡胤会对赵德秀大肆封赏。

但众臣从未想过,赵匡胤会将今日的封赏大会,开成赵德秀一人的专属舞台。

更重要的是,赵匡胤对赵德秀的封赏,实在是丰厚无比。

「晋王」!

自唐朝以来,诸王之爵号中,本以「秦晋」最尊。

而由于唐太宗的存在,后代君主为表示对他的仰慕之情,鲜少有封皇子为秦王者。

在这一惯例下,「晋王」之爵,便是诸王中最尊贵的。

更别说宋承周统,五代之中,从无明立太子先例,当年柴荣继位前,就是「晋王」一爵。

将赵德秀封为晋王,加上在封赏诏书中,赵匡胤多次以「太宗」之代称,表示对赵德秀的期望。

这种种表现,等于是赵匡胤是在向天下人宣告——不用猜,赵德秀便是大宋二代之君!

除却明示赵德秀是大宋储君外,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组建神武军。

这等于是让赵德秀,可以直接掌控一支军事力量!

节度使本就有开府之权,赵匡胤还允许赵德秀以王爵开府,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能意识到,赵匡胤是想赵德秀建立一文一武两套班底。

晋王臣属,为文。神武臣属,为武。

这样一来,等来日赵德秀继位后,赵德秀即可用成熟的文武两套班底,组建出一套完全忠于他的中枢。

还有将南征众将论功行赏的权力交给赵德秀。

这是让赵德秀在军中进一步培植势力,进一步收服军心!

在这种种安排下,河南尹丶尚书令丶同平章事等尊荣官职,竟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封赏内容太多,封赏寓意亦太深重,让殿内众臣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而当众臣渐渐反应过来后,纵算赵光义丶楚昭辅丶王仁瞻等人在心中悲叹,但没有一人觉得此番封赏太过。

平叛丶灭国两件大功在身,谁敢有所置喙。

在这两件大功面前,若有人敢提出异议,嗷嗷待哺等着封赏的数万禁军,就能将他们给生吃了。

若主帅的战功都敢轻视,怎能保证将士们的战功被公平对待。

另外赵匡胤的封赏,并未脱出「五代先例」的范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