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四十章 监国晋王 妈宝车神(1 / 2)

加入书签

第141章 监国晋王 妈宝车神

当顺利擒拿麻希孟及郑文新后,卢多逊便领兵进入青州城中。

城内的青州官员及麻氏族人,面对今夜的变故都显得猝不及防。

青州官员,在郑文新被捕的情况下,大多无心公然反抗朝廷。

至于麻氏族人,当禁军冲入他们的府邸中时,许多麻氏族人还在被窝中做着美梦。

纵算有一些胆大包天的麻氏族人,想着去调动城内的部曲掀起风浪,却在得知麻希孟被捕的消息后,都直接失去了反抗之心。

在卢多逊周密且机智的安排下,及至天明时,整座青州城已在他的掌控中。

卢多逊安排事务时,张永德一直端着酒壶在身旁。

张永德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看着卢多逊的安排。

张永德有这行为,最初目的是想帮卢多逊查缺补漏。

家族的希望在赵德秀身边,容不得张永德不帮他多上点心。

身为武夫,张永德内心中对文人,一向不太看的起。

在张永德印象中,文人大多是清谈狂议之辈。

张永德是在担心,卢多逊会如大多「庸儒」般,布置紧急事务时显得焦头烂额。

让张永德没想到的是,一夜旁观下来,他发现卢多逊安排起紧急事务来,颇有章法。

「左司马多谋善断,实为一时之杰。」

「晋王身边,真是人才济济。」

赞完卢多逊后,张永德又由衷地感慨了一声。

张永德历经数朝,见过的朝中公卿不知凡几,而诸多公卿中,多谋者不在少数,却鲜少有如卢多逊这般善于决断者。

张永德的称赞,让卢多逊面露笑意。

不同于吕端,很多时候,卢多逊的性情更为直接。

然高兴归高兴,卢多逊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若未曾跟随晋王南征北战,今日的逊,恐无今日这般魄力。」

这句是卢多逊的真心话。

跟随赵德秀一年来,卢多逊的权位在不断提升,他自身的能力亦得到了相当大的锻炼。

世上大多人是中人之资。

而部分人能青史留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遇到了贵人,得到了施展才华及锻炼能力的机会。

见青州城内再难起风波,张永德就开始连打哈欠:

「这两日,吾只饮酒,他事不知。」

留下这句话后,张永德捂着打哈欠的嘴,大步朝着城中的府邸走去。

今日正式搬家!

当张永德离开府衙后,卢多逊深深看了他一眼:

若张永德能一直如此,来日天下政局稳定后,他未必不能重入中枢。

这一想法在心中一闪而过。

待张永德的身影完全消失后,卢多逊就坐在刺史的尊位上,开始誊写着一份奏本。

名不正,则言不顺。

要想让青州成为「新田政」的破局点,他需要更大的权力。

巡察,当转变为督察!

大宋建隆二年五月中旬。

一道由青州送来的奏报,被呈现在咨议省的官署中。

时任咨议令的赵德秀,见是奏本是卢多逊所呈,就第一时间展开奏本看了起来。

看完奏报中的内容后,赵德秀面上带着愠怒:

「青州麻氏,真是好大的胆子。」

因近来全朝廷都在忙于「新田政」一事,沈义伦丶楚昭辅丶吕馀庆等谏议大夫,这一日都在咨议省中。

赵德秀的怒气,让沈义伦率先反应过来,他拱手道:

「殿下,是青州发生变故了吗?」

沈义伦说出了一个猜测。

能在咨议省中的人,无不是长于政略之人,他们早知道「新田政」一颁布,一定会引起地方的反抗。

只是让沈义伦有些意外的是,青州的反抗,会来的这麽快。

沈义伦的询问,将众臣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在众臣目光的注视下,赵德秀开口说道:

「青州麻氏族长麻希孟,勾结青州刺史郑文新,想以虚假田册蒙骗朝廷。

他二人诡计,被通判卢多逊成功识破。」

说到这处,赵德秀停顿了会,然后他方才重新组织语言说道:

「卢多逊擒拿二贼后,便派兵继续探查二贼详情。

详查之下,卢多逊发现麻希孟竟蓄养甲兵,暗刻玉宝,意欲图谋不轨。」

当赵德秀的这番话一说出来,堂内众臣顿时震惊。

自秦汉之后,朝廷就对民间的「甲胄兵器」管控很严。

民间谁敢暗蓄甲兵,行为与谋逆无异。

更何况玉宝,是天子专属玺印。

有这两条罪证,足以将青州麻氏打入叛贼的行列中。

地方豪族勾结官吏,暗中抗拒新政并不奇怪。

没想到地方豪族,都发展到竟敢有谋逆之心了。

震惊之后,楚昭辅进言道:

「当将此事,立即呈报给陛下。」

楚昭辅的进言,让赵德秀点了点头。

「孤亲自去。」

「汝等继续讨论科举一事。」

说完后,赵德秀便起身朝着官署外走去。

待赵德秀离开后,官署内的众臣暂时收起对青州的关注,重新讨论起「科举新政」的具体内容来。

万岁殿中,赵匡胤正趴在榻上,他的上衣全部解开,露出了诸多伤口。

榻旁的王继恩,正按照着医官的叮嘱,细心研磨着药粉。

在王继恩研磨药粉时,赵匡胤有些无聊地问道:

「晋王成婚将近一年,王妃还未有喜讯传来吗?」

在王继恩的印象中,赵匡胤不是第一次问起这件事,貌似上个月刚问过?

听到赵匡胤的询问后,王继恩恭谨的答道:

「还未有。」

身为晋王妃,若李杜若一旦有喜,是一定会记录进御医的脉案中的。

而一有记录,身为皇宫内侍总管的王继恩,就能收到消息。

王继恩的回答,让赵匡胤有些不满意。

「晋王这一点不像朕。」

赵匡胤说这句话,是有着底气的。

当年他与贺氏一成亲,婚后没多久贺氏就有了喜脉。

若非早早留下子嗣,当年赵弘殷怎会同意赵匡胤年纪轻轻就四处闯荡?

赵匡胤的语气听起来似不满,实则满满得是赵德秀的关怀。

身为人精的王继恩,又岂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陛下这可就错怪晋王了。

晋王成婚后未多久,就为国南征。

归朝后,晋王又忙于新政事务。

奴婢听说,数月来晋王很少回过王府,大多时候都在咨议省中枕被而眠。」

听王继恩提起这件事,赵匡胤心中颇为满意。

「勤于政事,这一点晋王很像朕。」

说着,赵匡胤的脸上就出现了笑意。

见赵匡胤对赵德秀满意不已,王继恩心中暗喜。

而就在主仆二人谈话间,一位内侍进来禀报,说是晋王在外求见。

听到这一禀报后,赵匡胤让内侍连忙将赵德秀带进来。

不久后,赵德秀就手捧奏报来到了内殿中。

一来到赵匡胤榻前,赵德秀就见到放在榻旁的木盆。

木盆中装满着,王继恩刚磨罢的药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