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章 皇宋祖训 契丹动心(1 / 2)

加入书签

第158章 皇宋祖训 契丹动心

禁军改制之后,朝廷对禁军的训练格外看重。

尽管当下国家无战事,禁军日常以驻扎为要,但身为天子的赵匡胤下诏规定—禁军「五日小操,半月大操」。

赵匡胤不止对禁军的训练时间有着硬性规定,为防止禁军将领懈怠渎职,他还另外下达了一道圣旨:

每隔三月,天子都会亲自检阅禁军。

天子阅兵,宛若战时。

既是战时,那用的便是军法。

要是天子在阅兵过程中,发现哪支禁军部队训练不精,先惩戒该支部队的教练使,再治罪一军主将。

早在担任殿前都点检时,赵匡胤就为禁军编写出一份《训练细则》。

这一份《训练细则》,可能就是《武经总要》的前身。

有着赵匡胤精心编写的《训练细则》在,只要禁军将领不存心懈怠,按章训练,禁军的战斗力就能保持着一个较高的下限。

有皇权亲自监督,足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禁军将领渎职。

自从有一好大儿后,赵匡胤下达每一道圣旨前,都会习惯性的询问赵德秀。

「晋王,你怎麽看?」

而赵德秀没让赵匡胤失望,他有所建言道:

「父皇不如将这一道圣旨刻在石碑之上,作为大宋祖训。」

每一位开国之君,都有一个喜好—立祖训。

唐朝有《帝范》,明朝有《皇明祖训》。

至于赵匡胤的想法颇为特殊,他不想把祖训写在书中:

赵匡胤可不认为,他与赵德秀的后代都是会主动研读祖训的人。

赵匡胤打算立一块石碑,将祖训一一刻在上面,然后将「祖训之碑」直接放在宗庙中。

后世之君可能会有不爱读书者,但极少可能有不去祭拜宗庙之人,因为尊奉宗庙是后世之君的法统来源。

将「祖训之碑」放在宗庙中,后世之君每逢祭拜时,总能被动接收一些教诲。

赵德秀虽无法越过赵匡胤立祖训,但他可以影响到赵匡胤的决定。

既然祖训是一定要立,不如立正能量的。

类似「与士大夫共天下」之类的,千万别写。

将天子按时阅兵写入祖训中,一则能大大延缓后世军事废弛的进度,二则有利于加强皇权对军权的控制,三则可一定程度上培养后世之君的尚武之风。

能取三利,何乐而不为?

除去这一点外,赵德秀还建言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渐在朝野间流传,百姓皆赞父皇乃不世出的圣天子,父皇何不将此刻在祖碑上,为后世之君之令轨呢?」

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赵德秀并不打算抄袭,大宋自有名言!

赵匡胤是天子,同时是一位父亲。

哪位父亲,不希望能成为儿子的榜样呢?

旁人夸赞,赵匡胤当他是谄媚,赵德秀夸赞,赵匡胤则颇为受用:

「好!就依晋王所言!」

赵匡胤开心的拍案先定下了两条祖训。

一旁的翰林学士杨砺见状,一脸笑意的提起手中毛笔。

身为大宋第一位状元,杨砺不止是翰林学士,还是起居郎。

想来今朝的《祖训》,要「太祖和太宗」一同完成了。

就是不知后世人,未来会如何盛赞这一对父子?

想来盛赞他们的同时,自己亦会与有荣焉。

怀抱着期待与兴奋,杨砺提笔写道:

「建隆二年十月初,帝谓晋王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

晋王对曰:「古之圣王为政,皆亲立规训,以为天下令轨,今请陛下效圣王之业!」

帝奇而复谓晋王曰:「皇宋规训,当首立何言?」

晋王拜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帝抚掌大喜曰:「善!承朕之志者,晋王也!」

大宋建隆二年十月。

卯时三刻的禁军大营浸在晨霜中,辕门的铜铃被寒风吹得作响,营内时不时传来士卒响亮的训练声。

城外的禁军大营,是拱卫大宋基业的核心所在,十数万锐士便屯驻于此。

禁军大营戒备森严,旁人若是敢靠近军营数里内,早被巡逻的刀手拦下。

赵德秀不同,他一路刷脸来至禁军大营外。

赵德秀在营外勒住马时,他身后的枢密直学士与宦官就先一步上前。

两名官员手中各捧着一个鎏金铜匣,匣身被三道密锁锁住。

守营的将官见竟是赵德秀前来,连一脸惶恐地上前问道:「晋王殿下,末将请验鱼袋文书。」

鱼袋是盛放虎符或官印的佩囊。

唐时虎符改为鱼符,今朝虽未承袭这一习惯,但鱼袋的称呼并未改变。

守营将官的语气很恭敬,但他的身体却是直接挡在赵德秀身前。

枢密院官员能一同前来,说明赵德秀今日是来调兵的。

以赵德秀的身份与威望,若不是调兵,他想进入大营并不难。

可一旦涉及到调兵之事,守营将官只能生生压住心中敬畏,开口向赵德秀询问。

被一小小将官阻拦,赵德秀并未动怒,他的心中还颇为满意。

今日他想亲眼看一看,新的调兵制度实施后,军中的具体实施情况。

若将官能坚守流程拦下他,别人更不在话下。

赵德秀解下鱼袋,递过去的同时朗声道:

「孤奉圣命,前来调兵西征。」

守营将官连忙验过鱼袋内的文书,见文书上盖着枢密院的「调兵行印」,他便不敢怠慢,顷刻转身奔入营内。

本来按照旧制,有着枢密院的文书在手,赵德秀就能进入大营中调兵。

而在刚实施的调兵新制中,枢密院的文书,不过是第一道手续。

未过去多久,营内方向传来甲胄碰撞声,殿前司指挥使韩令坤丶侍卫司马军指挥使向拱及侍卫司水军指挥使梁延嗣正连携赶来。

他们身后还跟着禁军中的掌符官。

掌符官手中捧着的,是一本不久前从枢密院下发到禁军中的《符牌录》。

韩令坤三人到来后,连对着马上的赵德秀行礼:

「臣等拜见晋王殿下。」

行过礼后,为首的韩令坤讪讪一笑说道:

「请殿下出示符牌与圣旨,臣,臣查验下。」

惮于赵德秀威望,韩令坤说话时颇为小心翼翼。

韩令坤话语一落,赵德秀示意宦官打开第一个铜匣。

匣内垫着黄绒,象徵着铜匣是宫廷之物。

黄绒上静静躺着半枚符牌,巴掌大小,正面刻着龙纹,背面刻着编号,两面字间皆有紧密凹槽。

先前赵德秀曾向赵匡胤建议,当采用一种制作更为精良的调兵凭证。

另外赵德秀认为当在内侍省中设立「宝印监」,专门负责管理调兵符牌。

符牌的每一次使用,都要严格记录在案,并时时监督追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