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正规渠道不让做,不正规渠道必然大(1 / 2)
第194章 正规渠道不让做,不正规渠道必然大兴
就算没有智慧型手机厂商的电池业务订单,哪怕新能源车领域也打出GG了,照样还有大把的行业需求旺盛。
对元界智控而言,无非就是业务做些调整而已。
而且,智慧型手机行业也早晚会被固态晶格电池给占据,那几个手机厂商要是一直不用,必然会有新的厂商抓住这次机遇崛起,蚕食他们的市场份额。
该说不说,那几大财团急不可耐的出手,反倒让元界智控几乎无损。
他们要是等到下半年再出手,等元界智控大规模量产手机电池了,这个时候再出手,还是会造成库存积压的。
当然,即便有库存积压,也仅此而已,照样不会对元界智控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公司现金流搁那摆着的,库存积压也撑死了压货300亿左右的资金,顶多就是膈应了点儿。
而现在更是连膈应都不存在了,白拿一大笔违约金。
末了,孟秋颜看向陆安问道:「那些国际代理分销商都已经终止采购计划,仿生义肢国际版我们要不要继续生产?」
紧接着孟秋颜又道:「我的看法是继续生产,到时候自然会有人来元界智控进货,然后走线倒腾进欧美市场,地下交易必然兴起,毕竟市场需求并没有因为几个财团的围猎而消失。」
闻言,陆安点点头表示认可:「嗯,当然要生产。」
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且旺盛,必然就会催生供给,区别是供给的方式会做出相应改变。
把几大国际代理分销商给摁住,正规的渠道买不到产品了,不正规的渠道自然就会抬头。
而且,欧镁的「史密斯专员」也是大把的,倒腾的人自然会花钱把他们给打点好,货物流通进去并不难,有的是办法。
过了片刻,陆安拍板说道:「不但要继续生产,国际版还要加大产量,供货量翻两倍左右,干到100万条,同时价格从25万元的单价降低到10万元。」
把价格降到10万元是为了制造足够大的利润空间,因为没法走正规贸易渠道了,导致采购商的销售成本会大幅飙升,比如要打点各路的「史密斯专员」要花钱,转运过程出岔子导致或被「佛伯乐」给查封没收等等。
这些潜在的风险都会推高倒卖商的成本,要是不划算,就不会冒险去做这生意。
同时,陆安把出货量拉高到100万条就是对冲降价,非但不会因为降价少赚,反而还能多赚。
正常的出口贸易采购单价25万条,每年出口量是30到35万条,为元界智控带来750亿到875亿的营收。
今后如果出口量扩大到100万条,虽然单价降到10万元,但营收反而能达到1000亿元,非但没有减少收入,反而还增加了100多亿的营收。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的肢体残疾人士,而且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出现新的残疾人丶截肢者。
如此巨大的市场,但元界智控此前每年出口的量不足40万条仿生义肢。
这是在有意控制出口量,制造该商品的稀缺性。
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个厂商能与元界智控的仿生义肢竞争,导致这条赛道上,元界智控的产品处于独一档,供货量严重不足,价格因而居高不下。
欧镁市场的二手价格最高被炒到了15万美元一条,有钱人中的残疾者都不够分的。
即便增加到100万条的年出口量,产品依然是稀缺的。
听到陆安的决定,孟秋颜点了点头说:「我一会儿去通知何亮,让元界制造加大国际版仿生义肢产能。」
仿生义肢的单价降到10万元,中间产生了6到8倍的巨大价差,必然会有大把的人走线倒腾。
利润实在太大,对于走线倒卖商来说风险也会间接降低。
比如从元界智控这里采购了1万条货,中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被「佛伯乐」查封了一部分丶或失窃了一部分丶转运过程中被黑吃黑了一部分。
最终1万条货,因为一系列原因损失了六成左右,最后只有4000条货成功完成了交易,也照样有的赚。
从元界智控进货1万条花了10个亿,剩下4000条货按照10万美元的单价,总价值就是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7.5亿元。
等于利润率有17.5个亿,当然这些利润会在走线转运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分走一部分,比如打点史密斯专员,肯定是要算进成本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