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高能雷射武器(2 / 2)
武装机器人搭载的雷射类型为致盲型,输出功率15千瓦,全功率状态每小时耗电量30至40度左右,负重170公斤电池有507度电,一场战斗下来怎麽都够用了,紧急情况下还可以调用自带的100
公斤电池携带的能量。
搭载了致盲雷射枪,武装机器人部队就拥有了反自杀式无人机的能力。
当然,还需要配合相控阵雷达车,几千块的自杀式无人机是不存在隐身能力,雷达一照一个准,根本藏不住。
陆安知道要不了几年,国内就会把雷达玩出花来,坦克都能搭载相控阵雷达,甚至搞农业的都能用上相控阵雷达。
这就是第一大工业国的底蕴,在外国人眼里这简直就是奢侈的不行。
固定站雷射没啥好说的,静态部署,用于战略要地部署,优势是可以搞超大功率,劣势是静态部署无法转移。
有了3000Wh/kg级别量密度固态晶格电池的支持,车载雷射的能量问题得以解决。
传统电池的能量密度太低,极大的制约了雷射武器车载化,要是用传统100Wh/kg的电池,那得需要上千吨才勉强够用,什麽车辆能拉得动这麽大号的电池?还要在地面进行快速机动部署?
这显然不可能!
拆分好几辆车,但部署不灵活,自身目标也大,
但是固态晶格电池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车载拉个100吨左右的电池肯定是无压力的,100吨固态晶格电池可以存储接近30万度电,完全可以车上搭载战术型雷射武器。
固态晶格电池能解决车载雷射武器的能量问题,舰载雷射武器就更不用说了,军舰块头大。
如果是采用传统电池为舰载雷射供能,这肯定不现实,仍然需要军舰内的发电机为其供电,但这会占用20%左右的舰上电力,导致雷达功率下降。
比如驱逐舰如果配备300千瓦雷射武器,假设电光转化效率是当下普遍能达到的35%,再考虑到冷却系统丶控制系统丶跟踪系统等辅助设备,通常额外消耗10%~20%的功率,那麽全功率发射的时候需要达到1000千瓦级供电。
这就超级耗电了,每小时耗电1000度。
但如果是3000Wh/kg级固态晶格电池的高储能支持,舰载雷射武器就不会占用军舰的电力,不再依靠舰上的发电机供电,也就不用影响到雷达功率,离港之前把电充满电。
固态晶格电池能量密度高,体积空间占用还比传统电池小。
比如055大驱这样的万吨级庞然大物,整个800吨左右的固态晶格电池一点问题都没有,充满1
度电大约需要335克固态晶格电池重量,如果配置800吨电池,满储能电量可以达到恐怖的238万度。
有这麽充足的电量,舰载雷射武器完全可以干到500千瓦级输出功率,即便是按照35%的电光转化效率,再把冷却丶控制丶跟踪等辅助系统的能耗算进去,整套系统全功率达到3000千瓦级供电,
也就是每小时耗电3000度,照样无压力。
换句话说,这套500千瓦级的舰载雷射武器在实战节奏下可以不间断作战数月,即便把冷却丶
跟踪系统等全部耗电算进去,也能以全功率姿态连续烧50天左右的时间。
机载雷射相对来说比较鸡肋,战斗机搭载雷射武器没那个必要,现在都是超视距作战。
因为战斗机的载重还是相对有限,除非进一步提升固态晶格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理论极值超7500Wh/kg级别,等于载重不变的情况下,电量规模提升1.5倍,那就可以上战斗机了。
至于现在的3000Wh/kg级别,要麽就不上飞机,要麽就只上大型运输机,比如魔改一下运-20运输机,搭载几十吨的固态晶格电池作为电量储能,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威力。
显然,还是没那个必要,运输机的机动性太差了。
但机载雷射武器仍在陆安的计划列表里,因为他要搞的机载雷射武器是布局未来的空天战斗机或者说太空战斗机,那个时候采用的是超高能量密度电池,搭载十吨以下的电池重量就能支持千瓦级输出功率。
机载雷射在开发列表里肯定是要非常靠后了,空天战斗机都没出来,搞这个为时尚早。
此刻,陆安看向最后一个子项文件。
星载雷射。
思量了片刻,陆安说道:「小灵,星载雷射记录一下,作战定位为战略型,核心用途为拦截洲际弹道飞弹中段飞行丶高超音速飞弹拦截丶攻击卫星等。」
灵曦迅速在文件内生成备忘内容。
陆安接着说道:「输出功率15兆瓦,系统总功耗25兆瓦。」
输出功率15兆瓦,但总功耗25兆瓦,说明陆安是按照超过70%以上的电光转化效率来设计。
现在多数研究雷射武器的,其电光转化效率普遍是在30%左右,而电光转化效率越高意味着能量利用率就越高。
不过,总功耗25兆瓦也是相当惊人的数值,等于是每小时耗电量达到了2.5万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