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91(2 / 2)

加入书签

这位还真是住在隔壁的公子,这些日子自己外出时,碰见过一回,但也只是一回,林小乙不太明白两家明明没有往来,对方又是怎么知道自家仆婢不多的?

俊美文士似乎看出了他的疑虑,得意地笑了笑,也不解释,目光重新投到手中的书卷中,颇有几分孤芳自赏。

倒是书铺的伙计迎了出来:“阁下是买书么?快进来看看,既与我家公子相熟,自是便宜的!”

“庐州公孙氏……原来这位复姓公孙……”

林小乙依言走了进去,听完伙计热情的介绍后,将书囊里的稿子拿了出来:“若要印出此书二十册,该是什么价?”

以前是希望书铺售卖,现在是他们自己出钱印刷,自然没有成不了的道理,就看所花的钱财多少。

伙计一听倒也热情起来,这其中的利润可比单单买几本书高多了。

但就在两人讨价还价之际,那位俊美文士已经悄然站到了身后,看着林小乙手中的书稿,露出饶有兴致之色:“这写的是探案话本?倒是稀奇……可否予我一观?”

第八十六章 公孙策:真乃奇书也!

“世人但喜作高官,执法无难断案难。宽猛相平思吕杜,严苛尚是恶申韩。一心清正千家福,两字公平百姓安。惟有昌平旧令尹,留传案牍后人看。”

这是《苏无名传》开篇之诗,明确指出,断案折狱,难在侦破案件,而不在执法量刑,紧接着还对清官做了描述。

官之清,要上保国家,为人所不能为、不敢为之事;下治百姓,雪人所不能雪、不易雪之冤。

原著里面,实际上是对以往的公案进行反思,开篇点题,告诉读者这部的侧重点——

不是还像以往那样,描写清官品质的清正廉明,而要更加表现清官在断案时的智谋与才干。

但现在这个时期,还没有那些“以往的公案”,这个格局就相当高了,甚至有些振聋发聩。

俊美文士正是公孙策,仅仅看了一个开头,就不禁拍案叫绝:“如此胸襟气魄,这话本,我文茂堂投了,用最好的雕版刻!”

花费唇舌抬高价钱的伙计呆住,忍了忍还是没忍住,低声道:“公子,这位客人只是想要二十册,誊写足以……”

公孙策皱起眉头,看向林小乙:“怎的,你家公子对自己的创作没有信心?不对啊,能写出这般话语之人,又岂是畏畏缩缩之人?”

林小乙也皱起眉头,这位明明是称赞,怎的说话这般不中听呢,但也确实是好意,只能解释道:“我家公子专心科举,无意俗事,此番仅仅是兴之所至,才让小的前来看一看……”

这话不仅是谈价的不二策略,意思是我并不着急,你们价格高我就不印了,传出去还会赢得美誉。

公孙策也被堵了堵,总不能让对方科举分心,专注出书,只能嘀咕了一句:“我也是来应试的,不还是查案破案,两不耽误?”

说罢,自信地扬起了头,又对着林小乙道:“也罢,你将书稿给我看一看,到时候给你们用最好的!”

林小乙是穷苦人家出身,哪怕狄进并不是很在意那些小的进账出账,但他还是本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将书稿递了过去:“价钱方面……”

“好说好说!”

公孙策哈哈一笑:“算你一個本钱便是,探案的话本还是首次见得,何况令公子这般气魄,不该沾染这等铜臭啊!”

伙计在旁边欲言又止,终究不太敢插话,赶忙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