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54(1 / 2)
,那些埋葬的无头尸身,可以说是残留下的最后线索。
不过开棺验尸忌讳太多,弄不好就把自己惹得一身骚,陈尧咨亦是声音凝重,正色提醒:“仕林,此事需慎之又慎,孙家上下虽已尽数遭凶手杀害,然丧命的仆婢多属京师百姓,他们亦有家人,定会对开棺验尸颇有微词,甚至直接出面反对!”
狄进道:“学生也知此举不易,在百姓眼中更是打扰亡魂,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与其相信那飘渺无踪的鬼魂,倒不如尽力破案,将头颅寻回,还他们一个全尸!”
陈尧咨眉头微皱,如果真能把缺失的脑袋找回来,让他们得以全尸安葬,那死者的家属肯定千万个愿意,怕就怕在开了棺,验了尸,什么收获都没有,对方指不定会趁势发作,便谨慎地问道:“仕林有验尸的把握?”
狄进道:“学生并未做过此事,还需仵作亲自操作,然学生近来获得一本刑名笔录,上面的验骨之法,或具奇效,可尝试一番,倒是得准备一些器具。”
陈尧咨有些好奇:“验尸的器具,仵作难道没有么?”
“寻常仵作恐怕不会用那些……”
狄进抿了抿嘴,回答道:“学生需竹席、草席各三张,细麻绳一捆,三坛酒,三壶醋,十斤木炭,还要一把红油伞!”
第一百二十七章 红伞验尸
归坟。
此地距离汴京城南十三里,正是京师百姓的墓葬区域。
w?a?n?g?址?f?a?布?y?e???f???????n?2?????????????ō??
当然,是要有一定家资的百姓。
根据传统观念,古人都是崇尚死后土葬的,这倒也没错,但实际生活中,火葬在很多时期也是盛行的,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中。
原因很简单,土葬需要的地方大,成本高,百姓承担不起。
比如宋朝时就称火葬为“爇葬”,根据记载,“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习以为俗”,北方如此,南方也这样,“楚俗死者,焚而委其骨于野”……
而北宋最盛行火葬的地方,还是京城汴京,原因很简单,寸土寸金的地方,即便城外也没有多少墓地区供人下葬,大多数百姓人家丧事不得不选择火葬。
最后赵匡胤都看不下去了,特意下旨意,“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若是远路归葬,及僧侣、蕃人之类,听许焚烧。”
屁用没有。
土葬极高的费用,让人望而却步,依旧是有钱人土葬,没钱的火葬,然后收集骨灰留以纪念,最惨的水葬,就是找一条河流,将尸体往水里一抛……
所以之前狄进让狄湘灵查的一件事,就是三年前灭门案的那些尸身,最后是如何处理的。
狄湘灵查明后,告诉他葬在了这片归坟之中,并且棺木大致完好,并没有被盗过。
这其实是一种安抚。
当年案子没破,凶手没抓到,孙洪全家死光了,但他的妻妾有家人,二十多名仆婢更有家人,这些人有的慑于官府威严,没敢出面,有的则时刻等在府衙外要结果。
当时权知开封府的吕夷简就下命,将死者尸体送入归坟,体面安葬,确实安抚了不少遇害者的亲属。
官府衙门给出态度,亲属借坡下驴,但并不代表事情就此遗忘,完全可以想象,当三年后要掘土开棺的消息传出,这群人有多么激愤。
“不能开棺!不能开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