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876(2 / 2)

加入书签

现在的风气还没有那么坏,御史言官还是希望有的放矢,公孙策每每言出必中,自是脱颖而出,受到敬重。

此时两人碰头,公孙策调侃一句后,马上正色进入正题:“自从上次‘组织’在京师的据点被捣毁,‘司伐’心腹‘百工’险些被抓,他们变得愈发小心谨慎,我和希仁这段时日明察暗访,却也没有什么收获……”

狄进道:“京师繁盛,四方汇聚,鱼龙混杂,‘组织’成员一心想藏,确实难以抓捕,必须换一个思路!我今日正好带回了一物!”

公孙策接过狄进递来的册子,展开一看,顿时目露喜色:“罪臣子女整理出来了,好!这下有探查的方向了!”

w?a?n?g?阯?F?a?B?u?页?ī????????e?n?2???②????.???o?m

无论是庙堂江湖,任何身居高位之辈,人生总有不凡的经历,就如同“金刚会”的首脑宝神奴,曾经在承天皇太后萧绰身边任亲卫,后来因残废才错失了成为贵族的机会,不得不南下沦为见不得光的谍探。

同样的道理,“组织”的那些高层,如果有光明正大的前程,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是不是也有怀才不遇的牵连,不得已的难处?

在河西与其较量中,狄进越发确定,这些人应该有着良好的教育环境,却又无法走正途,十分符合罪臣亲眷的特点。

所以每日准时放衙,他也没有闲着,有些事情没必要事必躬亲,有些事情却要紧紧盯住。

雷澄三人卸任机宜司之前,办的最后一件事情,便是将近些年罪臣的亲眷资料汇聚成册,甚至派出人手往南方调查,看看他们是否还在那些偏远之地服罪。

这一步有些勉强,如今的南方依旧是大片没有开发的土地,越往南越是让人畏惧,机宜司的探子也是人,强逼着他们深入那些罪地作细致的调查,难度实在太大,只能收集一些大致的情况。

现在名册初录,由雷濬的心腹交付,狄进刚刚拿到手,也给公孙策看一看。

“丁谓这佞臣竟还在世?”

公孙策兴致勃勃,飞速地翻看起来,眉头很快扬起,满是诧异之色。

是的,官家都长大,和太后斗法了,当年那个趁着真宗病重,篡改圣旨的丁谓,居然还活着。

这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年代南北方差异巨大,丁谓之所以能在极南之地生活,是因为他本就是江南苏州人士,如果是個北方人,早就没了,同样的道理,苏轼如果是北方人,也无法说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样的豁达之言,恐怕早就在被贬之地病逝。

巧合的是,历史上要到景祐四年,曾经的一代权相丁谓,才会死于光州,时年七十一岁,可称长寿,而那一年也是苏轼出生的年岁。

如今是明道元年,丁谓才六十六岁,自然还活着。

“丁谓贬崖州逾三年,徙雷州,又五年,徙道州……”

“他的家人并未一起去南方,而是寓居在洛阳,丁谓曾写信克责自己,叙说朝廷的厚恩,告诫家人不要总是心怀不满……”

“他当时派人将这份私信,交给了洛阳太守刘烨,并且特意告诫送信的人,要等刘烨会见众同僚时,当面送给刘烨,如此一来,刘烨得到信后,不敢私自处理,立即把它送呈朝堂……”

“依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