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278(1 / 2)

加入书签

知道,还非常清楚,这个世界上没有比理想主义者更容易煽动和利用了。

法尔塞内只能道:“大公殿下也是这么想的吗?”

朱厚烨道:“是的,猊下。笃信天主,希望建造一座神圣的殿堂来祈求天主的赐福,这样的信念再过三百年都不会过时。而且,因为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疯狂索取,德意志地区多破产者,就是三大教区也不例外。如果重启大教堂工程能让市民获得工作和收入,免于挨饿受冻,我很乐意重启大教堂工程,哪怕我的领主府将会承担其中大部分开支。”

重启科隆大教堂工程,就会有大量的建筑师和工人。这些人就会得到收入,能养活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而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会在生活中产生消费,衣服、食物,和其他各种开支……整个城市和周边地区都会因为这项工程而活过来。

人民有了收入,就等于有了生计,科隆大教堂一旦动工,人民的宗教信仰就有了寄托,人心就会趋向稳定,这对朱厚烨掌握三大教区领地有利。

他没有道理不这么做。

不止如此,鉴于他清理女修道院引来了八方攻讦,重启科隆大教堂工程,有助于堵上各方的嘴,清理治下女修道院行动也能继续进行。

无论是宗教意义还是政治意义、现实意义,重启科隆大教堂工程都非比寻常。

“您的领主府将承担其中的大部分费用?”

法尔塞内惊呆了。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教堂工程所需的资金往往是天文数字,各国君主想修建大教堂,往往会向国民摊派,到后来,修建大教堂成了教会和君主们向信徒、国民征税、揽财的重要手段。朱厚烨说他的领主府将承担其中的大部分费用,法尔塞内又怎么会相信?!

他只会怀疑里面有猫腻。

法尔塞内克制着内心的焦躁,道:“请问我能借一下科隆大主教吗?”

朱厚烨道:“哦,当然。我去那边走走,两位请随意。”

朱厚烨并不关心法尔塞内会跟赫尔曼·冯·威德说些什么。

比起他们的谈话,他显然对眼前这座只修建了一半的大教堂更敢兴趣。

这座双顶教堂高达四十四米,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

朱厚烨手里的图纸清晰的表明,当年的的人们竟然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在其上安装木制起重机,最终实现“高空作业”。

只可惜,十三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位科隆大主教因为跟当时已经成为自由城市的科隆市民的利益冲突,被驱逐出科隆城,所以十四世纪二十年代,科隆大教堂唱诗堂封顶后,大教堂的主要工程就停止了。

十五世纪初,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科隆人试图修建南堂,只可惜,这座高达五十八米的建筑还没有修建完成就坍塌了。

那座立架上的木质起重机就是证据,它也是科隆市的标志。

即便如此,科隆大教堂的恢宏依旧能让人惊叹不已,让人怀疑,以十三世纪的技术水平,当年的人们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难怪后世很多人会说,科隆大教堂本身就是神迹!

朱厚烨记得,科隆大教堂的后续工程,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花费了整整三十八年才完工。

他不指望自己能用上这座教堂,但是他希望,他的孙子能在这里加冕。

朱厚烨重视科隆大教堂和宗教意义的同时,也不会忽略科隆的战略地位。

科隆地处莱茵河要冲,莱茵河下游就是荷兰,往北就是易北河下游流域,是波罗的海的主要入海口和港口。

也就是说,稳稳地握住科隆,就等于控制住了三大教区。而重启科隆大教堂工程,有助于朱厚烨掌握科隆。

他不重启大教堂工程才是傻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