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5 章 · 太子你又做什么了?(1 / 2)

加入书签

第45章·太子你又做什么了?

李世民端端正正地在嬴政旁边坐下来,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忍不住朝尉缭那儿瞧。

尉缭其实不姓尉,就像商鞅本来不姓商一样,但以官职或封地为姓,也是这时代的一种特色了。那我们姑且像个预言家一样,叫他“尉”缭吧。

尉缭身着灰色深衣,瘦脸短须,发冠齐整,胡须也修得很优美,感觉上是那种出门佩剑、文武双全的人物。

大秦对民间武器的掌控有所限制,但现在还没有以后那么严,黔首们也是能佩剑的,不过显然咸阳宫不能,所以尉缭只带了书。

“这是缭先生著的兵书。”嬴政把手里的书卷递过去。

“哦?这么早就写完啦?”李世民吃惊地接过来,翻开看了看。

“回太子,尚只有两卷,并未写完。”尉缭回答。

李世民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尉缭有多用心了,他把兵法写在纸上,篆书写就,装订成册,把《重刑令》和《攻权》调到前面,呈上来给嬴政看的,是最可能符合秦王口味的内容。

尤其《重刑令》,主张用严刑峻法治军,强调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惩处,这法家味儿都快溢出来了。

如果你以为尉缭是法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其实还主张“王者伐暴乱”,倡导以仁义为本,进行正义的战争。

正义的战争……嗯,放在这诸侯纷争的时代,有点黑色幽默。

“先生是来献策的吗?”李世民期待地问。

“正是。愚观天下战乱频频,黔首困顿烦扰,犹如被反复踩塌过的麦田,没有丝毫喘息之机,故来秦献策。”

“为什么是我们秦国呢?”李世民笑问。

“自然是因为大秦兵强马壮,有一统天下的可能。鄙人虽愚钝,也愿为天下安定出一份力。”尉缭娓娓道来。

“先生请说。”嬴政礼貌地听着。

“愚以为,两国之较量,不必非在战场之内,而可决胜在战场之外。”

尉缭谈笑自若,“六国朝堂,皆如陈罐破壶,漏洞百出。楚国地广人众,却盘根错节,民生凋敝;赵国虽有良将,却无良君;魏国四战之地,国人疲于奔命;齐国徒有其表,朝臣只顾着争权夺利;燕国地处偏远,国力贫弱;韩国更不必说了,弹丸之地,顷刻可灭……”

“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啦,没什么新意。”李世民故意撇撇嘴,像个引话串场的NPC,又或者相声里的捧哏。

嬴政不怎么走心地轻斥:“不可无礼。”

尉缭不但不恼,还很感激太子为他递话。君前奏对时不怕对方有意见,就怕对方根本不屑一顾,听都不愿意听,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了。

有意见,就有互动,那才是有希望的。

“正如愚方才所说,六国之中,内斗颇多。既如此,便可从内部瓦解他们,而胜过从外强攻。”

“如何瓦解呢?”嬴政这才听到自己想要听的东西,温和地问。

活像个智能调控的空调。——降温容易、升温难的那种。()

杕杕杕????????し????譏扔?

?煎盐叠雪提醒您《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哦,李世民上一次好像也用过邯郸学步的典故来着。邯郸这地方,指定有点说法。

秦王不悦时表情很少,微微皱眉,既觉得尉缭刚才那个计策很不错,对大秦很有利,也容易实施,又被后面这几句话拉低了心情,感觉有点冒犯。

“太子以为如何?”嬴政转头看他。

“嗯?”李世民在书后面抬起眼睛,含含糊糊地应了一声,连忙把嘴里没嚼完的栗子咽下去,结果着急忙慌的差点噎住。

“……我先喝杯水。”他讪讪地放下书,嘴边还残留着栗子米黄的碎渣渣,看得嬴政手都痒了。

小太子猫猫祟祟地擦嘴喝水,还欲盖弥彰地清了清嗓子:“刚刚说到什么地方来着?”

嬴政面无表情地瞪着他,大有“想不起来就把你的鹞鹰扒成秃鸡”的威胁意味。

“我觉得,我好像能明白先生想说什么。”李世民眼睛一弯,嘴角一翘,轻松活泼道,“先生是想说,希望大秦做仁义之师,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战争不是儿戏。”嬴政不赞成,“倘若对敌人心慈手软,致使我大秦损兵折将,又该如何挽回?”

“不是这个意思,阿父,你听我跟你说。”李世民竖起空空的那只小手,晃了晃食指,“譬如杀降、屠城、垒京观、纵容士兵抢掠,这种跟决定胜负关系不大,且确实不太仁义的行为,其实是可以控制的。”

“武安君杀降,实为粮草之故。你难道不知?”嬴政的逻辑也很完整,没有什么比大秦更重要,什么杀不杀降的,反正杀的是敌人,又不是秦人,他才不在乎。

况且白起当时杀赵国降兵,确实是因为粮草。那时候长平之战消耗甚大,持续了两年之久,快把两国的家底都打空了。

虽然秦国有巴蜀这个粮仓,但是长途远征,粮草起码要损失九成,自家人都不够吃了,怎么经得起供给几十万赵国降卒?

不杀怎么办?难道放回去吗?都是青壮年,那这场仗不是白打了?

“我当然知道,阿父跟我讲过这个故事的。”血腥的睡前小故事,全是重要的历史知识,他哪里忘得了?

“那你还替他说话?”嬴政不满。

“六国打下来之后,那就是大秦的领土了,六国的子民也都是大秦的子民,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控制就控制一下,能仁义就仁义一下,实在仁不了,那也没办法。”李世民干脆道,“总归我们要以大秦为先,有大秦才有天下。”

又在和稀泥。嬴政不是很满意,尉缭却喜出望外。

以秦国一贯的作风来说,年幼的太子能有这样的看法,已经非常出乎他的意料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