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96 章 · 坑一下李牧(1 / 2)

加入书签

第96章·坑一下李牧

太子得以延缓去太学的时间,但他并没有心情高兴。

秦王父子转移到章台宫内殿,对着这份轻薄如蝉翼的帛书仔细研究。

蒙毅铺开地图,抻平边边角角和所有褶皱,虽没有沙盘那么方便,但他们现在赶时间,也就不计较了。

“郭开让秦使传的信?”李世民确定了一下。

“嗯。”嬴政坐下来,信手递出帛书给他。

“我们的战线推到哪儿了?”其实李世民记得,但他需要这样引出话题,一边与嬴政回忆,一边理清现在所有的情报与思路。

“王翦攻占了阏与、撩阳,桓齮与杨端和攻下了邺城、安阳等九座城邑。扈辄兵败,退城据守,暂避秦军锋芒。”嬴政简洁道,不需要多说,那一封封前线的奏报,太子一封也没有落下,全都看过。

“扈辄在拖延时间。”李世民笃定。

“杨端和也是这么判断的。”嬴政皱眉,“赵军吃了大亏,损失惨重,若就此坚守不出,秦军攻城也很麻烦。”

倒不是打不过,而是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每夺下一城都要损失更多的兵力,而在赵国境内作战,秦国后勤终究要更吃力。

“打扈辄不难,只要发兵平阳,引他出城去救,将敌人调动起来,就能歼灭。——难的是李牧。”李世民坐在地图边上,蒙毅给他送了根空白的玉笏板,他接过来就去指赵国北境。

“李牧常居代郡和雁门,十年前他以少胜多,大破匈奴,示弱诱敌,以步兵围歼,骑兵包抄,歼灭匈奴十余万,大获全胜,甚至还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1]匈奴这些年来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安稳了这么久,李牧是可以离开,加入秦赵战场的。”

李世民娓娓道,“其人当世名将,智计百出,用兵诡诈,正奇并行,他若援兵,胜负便不可预料了。”

嬴政沉吟片刻,问他的太子:“不可预料吗?你如何推测,皆可告诉我,不必在意对错。”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不在战场,拿到的情报也不是最新的,那么所思考的结果都是可能偏离的。别说是赵军,就算是秦军,也未必就会按我所预料的行事。”李世民先铺垫了一下下。

嬴政毫不在意,耐心道:“所以你如何看?”

“如果李牧南下,多半会避开王翦,去对战桓齮。而桓齮,不是李牧的对手,恐怕一个照面就会全军覆灭。”

这个措辞实在是很不客气了,如果桓齮在这,大概会脸色剧变,心里咯噔一下。

桓齮虽不在,蒙毅这个旁听的都觉得心脏骤停,瞬间不安起来。

但竟无人去直接质疑太子的推断。

嬴政只是道:“去传国尉与蒙武蒙恬过来。”

他需要更多熟稔战场与兵法的人,来告诉他太子所言的可能有多大,这关系到秦军的下一步部署,以及这场战争的最终胜负。

哪怕嬴政

要真这么骄傲确信,那怕不是下一个赵括。

将军与将军之间也是有巨大差别的,越是顶尖的将领,看得越分明,越谨慎。

嬴政冷静地看向了蒙恬,看不出喜怒。

“王上莫怪,臣大战的经验不足,恐不足以与李牧这样的老将争个胜负。但我大秦并非没有足以抗衡的将领,王翦将军不就在撩阳吗?”

蒙恬话音刚落,嬴政就心领神会:“你是说……”

“田忌赛马,临阵换帅!”李世民把嬴政想说的话说了出来,只是过分直白,对桓齮不大友好。

但对战李牧,当然是王翦更合适。田忌赛马,换个法子用也不错。王翦打仗,无论面对怎样的敌人,都稳扎稳打,顺风不骄不躁,逆风不畏不慌,哪怕看似绝境,也能稳住心态与阵脚,尽量减少己方伤亡。

桓齮可为将,王翦却可为帅,这就是他们二人的差别。

嬴政综合了所有人的观点,又议论几个回合,就决定下来:“既如此,便令前线诸将休整,暂停攻势,关注邯郸与李牧的动向,再作打算。”

这就是要麻痹对手,伺机而动,等待政治转圜的意思了。

蒙毅全程记录在侧,默默听着,没有出声。

蒙武父子进殿时看到了他,却也不动声色,只是退出时,蒙恬向他略微点头。

尉僚多留了一会,拟了个回信的草稿,笑道:“王上不必忧虑,就算硬碰硬,王翦将军也是能和李牧碰一碰的。”

“僚卿不是不愿意大动干戈?”嬴政有点意外。

“战与不战,也并非每次都由大秦说了算。就算这次可以运作,但大秦肯定不会止步于此,再打下去,赵王受不了了,总是会调李牧支援的。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换一个赵王。”尉僚果断道。

赵王偃尽管有些昏头,但还没有昏到自毁长城的地步,换成他十岁的的儿子赵迁就不一样了。

倡后与赵迁,看李牧不顺眼那是很久了,这可是妥妥的政敌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